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李源清
作为全国消费大省,广东正通过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让农村地区不再有“买难”与“卖难”,乡土味点燃了新消费,成为了南粤大地增强经济的一股拉动力。
同下“一盘棋”共绘“一张图”
初冬,正是番薯的收获季节,在广州市增城区竹园村荔枝岛,多名村民在翻松的泥土中揪出一簇簇紫红色的果实,抖一抖泥土,便得到表皮干净、外形美观的“一点红”番薯。
“目前大规模种植的‘一点红’番薯是村民在2004年从香港引种回来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前来地头查看番薯品质的南沙客户李先生交流得知,他采购回去的“一点红”番薯,除了在珠三角城市销售,部分还销往了香港。“我连续两年都来竹园村采购番薯,今天预订3000公斤,其中一部分到香港后,会以份为单位进行零售。”
从香港引种回广东乡村的番薯,又成了港澳居民的餐桌美食,这正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缩影。
河源金线莲、荔浦芋头、毕节萝卜、汕尾手打牛肉丸……在深圳的“圳兴乡村好物”展销活动特别开设的迎春市集上,全国多地优质农特产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提前感受春节“年味儿”。
“通过举办名优特产进万家系列展销活动,既提升了各地名优特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还丰富了深圳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也让市民群众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商品及服务体验。”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副局长黄建洪表示,未来将推动更多对口地区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摆上市民餐桌,鼓励优质农特产品、非遗文化产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直播电商也助力着广东田间好物“出村进城”。广州市花都区已连续四年举办数字农业直播节,在今年活动期间,该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过2.8亿元。花都的发财树、银柳等单品线上日销量曾长期位居全国前列,蔚莱园艺持续保持绿萝日发单量超万单规模,溪林园艺创意微景观产品线上日销量超5000单。
让农民“买得起”也“卖得出”
传统农村消费市场存在“少、小、散”等特征,消费市场硬件也存在“卡点”现象。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多、售后服务跟不上,这些都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品质需求。
为了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广东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通渠道,铆足了劲要给当地农产品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以前我们收快递要坐车到县城去拿,现在每天直接就能送到村里,方便太多了。”茂名市荔枝农户陈伯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快递进村”不仅村民购物方便了,也为果农销售荔枝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在增城,通过持续举办荔枝相关节庆活动和网络荔枝产销对接活动,以及完善冷链保鲜、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从枝头到舌尖”销售通道进一步畅通,荔枝销售额也从2020年的12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21亿元。
而作为广东省首批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试点县的云浮市云安区,当地群众通过“云顺达”定制出行路线,让腐竹、麻竹笋等土特产搭上乡村物流“顺风车”,进而销往全国各地。
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更多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持续解决农产品滞销、农产品低价等问题,让过去的“小循环”变成“大循环”,乡村消费潜力也得到进一步释放。
“下乡”和“返乡”推动消费升级
只有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才能持久繁荣乡村消费市场。乡村消费的升级也不仅仅体现在农产品“买卖”的变化里,消费品牌“下乡”,也带动了县乡居民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回到老家才发现,县城的消费实力早已‘高攀不起’。”潮汕青年李盛毕业后一直在上海打拼,在他的印象里,老家的居民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增收渠道也比较少。
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今年决定回乡创业,但在做市场分析时,却发现智能家居店、品牌奶茶店、高端西点店这些原来多属于大城市的消费场所,如今在小城随处可见,“县城咖啡”的热度更是不断高涨。
李盛的感慨并非个例。在全国人口第一大县普宁,游客打卡完非遗表演“英歌舞”,还要点一杯本土奶茶“英歌魂”。这家源自潮汕的茶饮品牌,从2019年第一家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门店,发展到现在全国有150多家门店,其中60%的店铺都开在县城。
县城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让农村地区成为了“下一步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不仅让大量年轻人开始回流“返乡”,也将港澳创业青年“带回”了乡村。
香港青年梁伟钊辞去了在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稳定工作,他回到老家江门新会区经营起了300余亩新会柑果园、700亩新会小农粘水稻基地。同时,借助此前在农业种植技术指导方面的丰富经验,他计划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融合,构建侨乡农产品“种植—生产—电商直营—人才培养转化”的经营模式,并联动高校协同创办农村电商产业学院,培养本地复合型农村电商人才。
“消费环境不优、消费渠道偏少,这些都制约着乡村消费潜力的释放,需要政府采取更加务实管用的举措予以改进。”李盛的家乡是凤凰单丛茶的主要产地,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已决定从制茶和售茶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消费旺,经济就不会差。我相信在家乡能让‘茶叶变金叶’。”在他看来,只要继续创新乡村消费场景,破除市场壁垒,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会在乡村蓬勃生长,乡村消费也一定能继续“火”下去。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