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小学记忆里,期末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成绩好的孩子会有很多奖品,比如奖状、文具、书本等,成绩不好的只能拿着分数“惨淡”的试卷,战战兢兢地找家长签字。

但在这所小学,老师给班级上的每一位孩子都发了期末奖励。这奖品不仅特殊而且“食在”——是一个大白萝卜。



为啥是大白萝卜?

1月8日放学时,在青白江区祥福小学校,四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几乎吸引了所有其他班家长和孩子好奇的目光,因为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抱着一个大白萝卜。

原来,在本学期最后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喻老师给孩子们举行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期末颁奖典礼。除了颁发奖状,她还给每个孩子都送了一个白萝卜。

喻老师说,送白萝卜的第一层意思,是出于“食育”的想法。“中国有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她希望孩子们都能从每日三餐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第二层意思,是结合了大白萝卜“白白胖胖”的寓意,她希望新的一年里,孩子们都可以“白白胖胖”、茁壮成长。



奖励蔬菜给孩子们/图源:红星新闻



进步奖:“土(突)豆”,有才奖:“油菜”……

蔬菜奖励各有寓意

其实这不是喻老师第一次准备蔬菜奖励了。

喻老师介绍,从一年前开始,蔬菜就成为班上颁奖典礼的常客。“每一种蔬菜,既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也蕴含了许多美好的寓意。我希望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把我对孩子们最真心的祝福传递出去。”

颁奖理由也十分丰富,“绝对不是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有机会,只要是积极向上、有进步、有闪光点,都有入围机会。每个人都不会是‘小透明’”。

而且每次颁奖前,她会提前好几天开始构思送什么蔬菜,“每次都想有新意,给孩子们送一些不一样的蔬菜和不一样的花式鼓励。还好我是语文老师,想一点谐音祝福,对我来说不太困难。”

比如,有的孩子乐于助人,坚持做好事,喻老师就奖励他们一斤茄子,因为“茄”与“锲”谐音,寓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有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喻老师就奖励他们一包油菜,“油菜”与“有才”谐音,寓意“才华横溢”;

有的孩子在区里、市里的比赛中获了奖,喻老师就奖励他们一株大白菜,“白”与“百”谐音,寓意“百里挑一”;

有的孩子在数学口算比赛中获奖,喻老师就把一包大蒜作为奖励送给他们,“蒜”与“算”谐音,寓意“神机妙算”;

有的孩子在学校篮球比赛中表现优异,喻老师就每人奖励一斤生菜,寓意“生机勃勃、积极向上”;

有的孩子成绩进步明显,喻老师就每人奖励一斤土豆,“土”与“突”谐音,寓意“突飞猛进”;

有时候孩子们同时在几个比赛里获了奖,喻老师就奖励他们每人一斤西红柿,“柿”与“事”谐音,寓意“好事连连、事事如意……

喻老师创造的这些“菜”式奖品,也成了四年级二班的孩子们日常最大的期待之一。“大家就想知道自己最近有哪些优点被老师看到了,更想知道老师会用什么蔬菜给我们一句什么样的鼓励。”

家长们对此也都是好评不断,有家长说,对于孩子得到的蔬菜奖品,家里会以此为原材料很郑重地做一道菜,然后全家一起分享,“从孩子的小眼神就能看出来,喻老师的这种奖励方式,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十分受用,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优点被老师看到了,也有了继续积极向上的动力。”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有孩子因此爱上了做菜

从教15年,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喻老师都在担任班主任。四年前,她接手了现在这个班级。为了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她经常会给学生发一些小奖励。

比如一年级时,喻老师会给孩子们送一些小文具,如铅笔、橡皮擦、小本子;二年级时,除了文具,又增加了一些健康的小零食。但到了三年级,喻老师发现,这些长大的孩子们“对小零食、小玩意没有那么感兴趣了”。那要送些什么呢?

一个周末,和家人一起去买菜时,喻老师看着一排排的蔬菜,突然有了主意:如果把蔬菜当作奖励,想一些谐音祝福,或许还能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效果确实如喻老师所料。她回忆,第一次送蔬菜给孩子们时,大家都搞不懂老师的用意。但是现在,每次蔬菜刚拿进教室,孩子们就开始猜菜名、谐音和寓意,甚至还有孩子想要参与到给蔬菜想谐音梗的过程中去,

还有学生因此爱上了做菜。有家长告诉喻老师,有孩子一到周末和放假,就在家里学着做菜,“还专门说要用喻老师奖励的那种菜来做,像是番茄炒蛋、土豆炒肉丝、红烧茄子这样的家常菜,现在都做得特别好了,甚至还给自己做的菜命名。”

喻老师说,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她可能会继续送蔬菜给学生们,也可能会再思考一些更有新意的礼品。“无论送什么奖励,我都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形式,让每个孩子的优点都能被看见。”



孩子们将在大白萝卜上

读一本“活的书”

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应该看见每个孩子不同的闪光点。

又到学期末。家长和学生们都关注着考试成绩,或忙着进行期末总结。当不少孩子和家长对着考试成绩和试卷正襟危坐时,喻老师班上孩子们人手抱一个大白萝卜的场景,仿佛有点儿“乱入”。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身心健康备受关注。前几天,深圳小学四年级数学考试题被质疑太难,引发广泛关注。数月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里谈到的“当前的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升学预备,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重要维度”等观点,引发诸多讨论。

在此背景下,喻老师的“让每个孩子的优点被看见”“每个孩子都不是‘小透明’”等理念,尤显珍贵——学校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也应该看见每个孩子不同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不同,有不同的禀赋和发展空间。这虽是一个常识,可在现实语境中,不可否认,考试成绩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关卡和分水岭,也是学校、教师最直接、分量最重的KPI。在成绩这一指挥棒下,课业的好坏直接成为衡量学生的重要尺度。在很多时候,课业成绩欠佳的学生,在班级里常常变成“小透明”,甚至连一些优点也不被看见。

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生态”。每个过来人都深知“学霸”和“学渣”在这个生态中,接受到的阳光雨露有多大差别——长期被肯定、被捧在阳光里,和总是被否定、不被看见,两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状况往往有天壤之别。

“看见每个学生的优点”,则无异于一只调节阳光雨露的手,让一般的学生在被认可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正确地自我评价,这对常被忽视的学生,何其重要。

孩子被肯定,对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松绑。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学校、老师的影响。当老师将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认可传递给家长,家长也自然能松一口气,或许可以放下些许焦虑,为孩子的成长尝试不同的方向。

用蔬菜当奖励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无形中把劳动教育也融合了进来。正如喻老师的做法,每次奖励蔬菜以后,她都会在“班级圈”留言,建议孩子们回家后找父母了解一下某种蔬菜的种植过程,以及尝试用这些蔬菜来做一道美食,和家人分享。就此而言,让孩子了解蔬菜的种植过程,尝试用蔬菜做美食,无疑是给学生的成长补充了最需要的那一份“营养”。

提倡生活教育的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某种程度上,喻老师奖励给学生的大白萝卜,何尝不是一本“活的书”?

来源|央视网综合红星新闻、成都商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