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垃圾围城”是困扰许多城市的噩梦,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不仅能消灭垃圾,还能顺便发电,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短短十几年,焚烧厂的数量和处理能力都翻了好几番,不少城市更是骄傲地宣布告别原生垃圾填埋。

可谁能想到,剧情居然反转了,焚烧厂如今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吃不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吃不下到吃不饱

当初为了解决“垃圾围城”这个老大难问题,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那时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被寄予厚望,它既能有效处理垃圾又能发电,简直是两全其美。

国家也立马跟上,政策、资金倾斜而来,根据住建部的数据,202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每天80万吨,县城的数据也将近每天20万吨。

可谁能想到,这情况突然就反转了,曾经被当作宝贝疙瘩的焚烧厂,如今却面临着“吃不饱”的窘境。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新增投产产能其实在2014年到2021年都是保持增长的,最后一年的时候每天能超过15万吨,但是第二年就开始下降了,而且降幅将近一半。

以前是垃圾多得处理不过来,焚烧厂24小时连轴转都来不及,现在厂子建好了,设备也锃亮崭新,可垃圾却不够烧了。

比如陕西一个地方的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设计产能有1000吨,可每天城区里产生的生活垃圾只有800吨,但是这就有了200吨的差额。



还有山东一个地方也是,上千吨的设计产能,但是每天能送进焚烧炉的垃圾还不到半数。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呢?原因其实也不复杂,一方面是之前的建设速度确实有点儿猛,规划和预测没跟上,导致现在产能过剩。

有些地方几乎每个区都建个焚烧厂,结果厂子是足够多了,垃圾却不够分。



另一方面垃圾分类的逐步推广和源头减量措施的实施也让进入焚烧厂的垃圾量减少了。

以前是什么类型的垃圾都一股脑儿往焚烧厂送,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开始认真分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都分流了,送到焚烧厂的垃圾自然就少了。

一些焚烧炉只能被迫停工或低负荷运转,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和当初的巨额投资。



为了建设这些焚烧厂,国家和企业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现在却因为“吃不饱”而闲置,这损失真不小。

更让人头疼的是,就算“吃不饱”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得照付,员工工资、设备维护、贷款利息等等,样样都不能少,这压力可真是不小。

所以“吃不饱”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资源浪费这么简单了,它直接关系到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垃圾处理体系的稳定运行。



怎么才能吃得饱?

面对“吃不饱”的窘境,相关的企业也没闲着,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对内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食物”来源,二是优化“消化”系统。

先说增加“食物”来源,以前焚烧厂的主要“食物”就是生活垃圾,现在一些地区开始尝试拓展“食谱”,把工业固体废物、餐厨垃圾、污泥等也纳入进来。

有些地方的焚烧厂就开始协同处理一些符合标准的工业固废,像一些可燃的工业边角料、废弃包装物等等,这些东西也能产生热值,可以用来发电。



还有更厉害的,那就是开挖填埋多年的陈腐垃圾,以前的填埋技术比较落后,很多垃圾直接埋在地下,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现在一些企业开始把这些陈腐垃圾挖出来,处理之后送进焚烧炉,就能实现变废为宝。

这波操作不仅解决了陈腐垃圾的历史遗留问题,还给焚烧厂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除了拓展“食谱”,还要解决“食物”分配不均的问题,有些地方焚烧厂吃不饱,有些地方却垃圾过剩,这主要是因为存在行政壁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垃圾的跨区域调配,简单来说就是把垃圾从垃圾多的地方运到垃圾少的地方,让每个焚烧厂都能“雨露均沾”,吃饱喝足。

再说优化“消化”系统,这方面主要就是提高焚烧厂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以前“一窝蜂”上马项目的做法要不得。



得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焚烧厂的建设规模和布局,避免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

还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改造焚烧炉提高燃烧效率,最后还得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争取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除了在国内想办法,一些有远见的企业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



地区人口众多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但垃圾处理设施却相对落后,焚烧处理率很低,对中国企业来说,简直就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而且一些东南亚国家为了吸引投资,还提供高额补贴和政策支持,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东南亚。

这样的规划不仅帮助当地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难题,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要吃饱更要吃好

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对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来说,必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除了继续增加“食物”来源和优化“消化”系统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比如发展“发电+供热”模式,以前焚烧产生的余热很多都被白白浪费掉了,现在一些企业开始利用这些余热给周边的企业和居民供暖。



另外现在国家大力推广绿色发展理念,也给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参与绿证、绿电交易和碳市场交易就是不错的选择。

绿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交易的绿色电力证书,有了它就能证明生产的电力是清洁的、环保的。

而绿电交易和碳市场交易,就是把绿色电力和碳排放指标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让环保也能产生经济效益。



这些新的交易机制,为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开拓了新的盈利渠道,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更重要的是,要把垃圾焚烧和其他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可以把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用于制砖、筑路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还可以把焚烧厂和污水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产业链,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结语

这些垃圾焚烧厂从“吃不下”到“吃不饱”的转变,背后既有规划不合理、建设速度过快的原因,也有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措施的功劳。

这说明处理垃圾的思路得跟着时代变化,不能一味地猛建厂子,还得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

当然也不能让已经建好的焚烧厂闲置浪费,所以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就成了新的方向。

说到底垃圾问题终究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得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与其纠结“吃不饱”,不如想想怎么“吃得更好”,把垃圾变成资源这才是长久之计。

信源
经济日报 2024年07月11日 垃圾发电厂怎样才能“吃饱”又“吃好”?
光明网 2024-06-06 如何破解垃圾焚烧场“吃不饱”难题?对策来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