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博物馆和学校系统化的合作机制、让师范生参与博物馆的讲解以提升育人能力……1月14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关注文博领域,其中就有全国青联委员、被称为“网红老师”的人大附中物理教师李永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等。他们提倡博物馆与师范院校合作,并围绕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首都教育发展提出相关提案。

政协委员李永乐:

打通博物馆和高校资源,为师范生提供文博实践平台


全国青年委员、被称为“网红老师”的人大附中物理教师李永乐。 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李永乐在工作中发现,当下,作为“准老师”的师范生们对博物馆资源也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此次政协会上,他带来《关于强化师范大学生参与博物馆科普实践教育》的提案。“我是共青团和青年界别的委员,每年都会寻求提案线索,我发现学生们在实习、实践和校内模拟课堂资源有限,有到文博单位实践、历练的需求。”李永乐认为,在博物馆对讲解力量也有需求的当下,把师范类的一部分实习放在博物馆中,可以提升师范生的表达自信。

李永乐被称为“网红物理老师”,他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受到学生喜爱,但李永乐坦言自己小时候也不太爱说话,“我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便在坐公交车时自己和自己辩论。师范生也应该有意识去锻炼表达能力,但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舞台,博物馆是个特别好的平台。”李永乐认为,担任博物馆的讲解员和志愿者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们对博物馆的展品有更深的认知,比如在教育领域提倡多学科融合的当下,物理老师也要了解地理与历史知识,历史老师也要了解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对拓展他们的知识储备,未来走上讲台增进自信心都很有帮助。”李永乐说道。

目前,打通博物馆和高校资源还有哪些难点?李永乐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双方合作的机制,需要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比如让博物馆的志愿、实践服务工作成为师范学生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的“加分项”, 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仅是一个志愿活动,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主动牵头做这样的项目,通过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准老师’的人文社科素养。”李永乐说道。

政协委员曹先彬:

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 新京报记者王贵彬 摄

曹先彬关注博物馆对于中小学生的赋能,他带来《关于北京市科技类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提案》。他认为,优质均衡教育不仅是好的校长、师资、课程的交流互补,还应考虑更多的资源共享,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一批优质科技类博物馆资源,这些场馆应在科普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曹先彬也表示,在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博物馆仍面临缺乏系统化合作机制、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升以及利用率不够理想等问题。其中,他认为,目前多数学校组织参观博物馆仍停留在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层面,未能将博物馆资源有效整合进教学体系。博物馆方面虽然设有教育部门,但往往因缺乏专业的教育人员,难以开发出与中小学课程体系紧密衔接的教育项目。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紧密贴近课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为此,曹先彬建议构建“博物馆+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馆校共建”,建立科技类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教育部门可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明确不同学科与博物馆教育的结合点,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两次深度参观学习的机会。”同时,曹先彬建议,博物馆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需求,开发系列化的教育项目。比如开发“博物馆课程包”,将展品、实验、讲解等教育要素系统整合,形成可供学校选择的标准化教育产品。课程包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要点、活动流程和考核方式,便于教师使用。

曹先彬也提到了和师范院校的合作,希望博物馆对教育人员做专业培训,让师范院校为博物馆讲解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并鼓励中小学教师到博物馆挂职锻炼,参与教育项目开发。“建议政府加大对科技类博物馆教育功能建设的投入,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博物馆开发教育项目、建设数字资源。”曹先彬表示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博物馆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教育效果突出的博物馆和学校给予表彰奖励,推广优秀经验和做法。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陈荻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