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过年了,蛇年马上就要来了。

关于“蛇”的成语,你能想到多少呢?

虎头蛇尾、杯弓蛇影、引蛇出洞、斗折蛇行……

很多人说,关于蛇的成语很多都是贬义。

事实上,关于蛇的褒义成语也有很多,如惊蛇入草、蛇雀之报、灵蛇之珠、笔底龙蛇……

明年是蛇年,一定还会用到很多关于“蛇”的成语。

诗词君总结了52个关于蛇的成语,新年让孩子出口成章。



1.惊蛇入草

【解释】惊恐的蛇矫捷的窜入草丛中。多用以比喻草书笔势矫健,豪放不羁。

【出处】唐·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

2.蛇雀之报

【解释】大蛇曾衔明珠报答救助者,黄雀曾衔白环报恩,后以之为报恩的典故。

【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3.不辨龙蛇

【解释】龙和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优劣,不识好坏。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二折:“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4.引蛇出洞

【解释】比喻引诱坏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出处】梁实秋《聋》:“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

5.虎头蛇尾

【解释】指装着虎头,拖着蛇尾,比喻为人诡诈,言行不一。后来引申指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先紧后松,有始无终。

【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6.打草惊蛇

【解释】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为好事者口实焉。”



7.贪蛇忘尾

【解释】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出处】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8.蛇蝎为心

【解释】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9.膝语蛇行

【解释】指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出处】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事,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10.拨草寻蛇

【解释】意思是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五回:“ 猴王 拿着棍,赶上前来,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

11.牛鬼蛇神

【解释】牛鬼:牛头的鬼。蛇神:蛇身的神。泛指妖魔鬼怪。形容作品虚幻怪诞。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处】《李贺集序》:“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12.蛇入鼠出

【解释】比喻行动隐秘。

【出处】严复《原强续篇》:“于是深怒积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



13.蛇盘鬼附

【解释】意思是相互勾结。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五·诗文论于肃愍是非》:“呜呼!自昔权奸将有的不利于忠勋之臣,则必内置腹心,外张羽翼,蛇盘鬼附,相与无间,而后得以逞焉。”

14.笔底龙蛇

【解释】指人的书法或文笔。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

15.斗折蛇行

【解释】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6.鲸吞蛇噬

【解释】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出处】清·鲁一同《秦论》:“秦人一出其师以挠山东,诸侯莫能支,鲸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

17.杯蛇鬼车

【解释】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

【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18.飞鸟惊蛇

【解释】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出处】《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19.封豕长蛇

【解释】意思是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20.画蛇添足

【解释】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21.龙蛇混杂

【解释】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出处】《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帛难分,龙蛇混杂。”

22.春蛇秋蚓[chūn shé qiū yǐn]

【解释】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出处】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23.养虺成蛇[yǎng huǐ chéng shé]

【解释】把小蛇养成大蛇。比喻纵容坏人,任其强大,将产生后患。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24.一蛇吞象

【解释】指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出处】佚名《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25.蛇头蝎尾

【解释】指蛇蝎之毒;亦泛指毒害人的东西。

【出处】唐·卢仝《忆金鹅山沈山人》诗之一:“暂时上天少问天,蛇头蝎尾谁安著。”

26.行行蛇蚓

【解释】形容字体如蛇蚓盘绕,难以辨认。

【出处】《晋书·王羲之传》:“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宋·利登《野农谣》诗:“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27.龙蛇不辨

【解释】比喻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出处】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河洛间图书皆现,日月下清浑不辨。””

28.龙鬼蛇神

【解释】比喻奇诡怪僻。

【出处】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铁崖先生杨维桢》:“ 张伯雨 序其《乐府》云…… 廉夫又纵横其间,上法 汉 魏 ,而出入於少陵 、二李 之间。所作古乐府辞,隐然有旷世金石声。又时出龙鬼蛇神,以眩荡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29.蛇食鲸吞

【解释】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出处】隋·薛道衡《老氏碑》:“天齐地轴之所,蛇食鲸吞;铜陵、玉垒之区,狼顾鸱跱。”

30.佛口蛇心

【解释】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31.楚相断蛇[chǔ xiàng duàn shé]

【解释】比喻人做好事必将得好报。

【出处】汉·贾谊《新书·春秋》载:“春秋楚相孙叔敖,幼时遇两头蛇,恐他人又见,埋之,惧,谓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32.长虺成蛇[zhǎng huǐ chéng shé]

【解释】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而留下后患。

【出处】《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33.豕[shǐ]分蛇断

【解释】比喻支离破碎。

【出处】后蜀·何光远《鉴诫录·知机对》:“一击而鱼溃鸟离;四合而豕分蛇断。”

34.蛇欲吞象

【解释】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35.龙屈蛇伸

【解释】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出处】清·陈恭尹《送雪公归耕苍梧歌》:“毛摧羽落君莫叹,龙屈蛇伸自终古。”

36.壁间蛇影

【解释】形容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出处】据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所记: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



37.龙蛇飞舞

【解释】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八回:“闺臣听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举起笔来,刷、刷、刷如龙蛇 飞舞一般,一连写了几句。”

38.握蛇骑虎

【解释】比喻处境极险恶 。

【出处】《魏书·彭城王传》:“彦和手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39.蛇神牛鬼

【解释】形容气候寒冷恶劣,也比喻周围人际环境恶劣严酷。

【出处】清·李必恒《谒浮山禹次昌黎石鼓韵作歌》:“楚俗纷纷竟淫祀,蛇神牛鬼争媕婀。”

40.蛇行鼠步

【解释】形容胆小谨慎。

【出处】清·新广东武生 《黄萧养回头》:“虽小道亦有可观,但我见贤弟蛇行鼠步,鬼鬼马马,无文无气,不过想你学些正经啫。”

41.蛇珠雀环

【解释】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的故事。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方正学蛇报之妄》:小人之说不止蛇珠雀环之可笑也。

42.蝉蜕蛇解

【解释】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解:脱。蝉脱壳,蛇换皮。比喻解脱而进入更高境界。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



43.岁在龙蛇

【解释】指命数当终。

【出处】《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

44.杯弓蛇影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太平御览》卷二三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45.龙蛇飞动

【解释】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出处】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46.封豨修蛇[fēng xī xiū shé]

【解释】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出处】《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

47.杯蛇幻影

【解释】意思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出处】《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萦愁绪以回肠,蔓牵瓜落;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



48.一龙一蛇

【解释】意思是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蛰伏变化多端。比喻人或藏或出,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出处】《庄子·山木》:“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49.草蛇灰线

【解释】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出处】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十一回:“「次日天晓,时当二月中旬。」有意无意,所谓草蛇灰线之法也。”十四回:“不唯照顾吃酒,有草蛇灰线之法,且又得一宽也。”“非写石碣村景,正记太师生辰,皆草蛇灰线之法也。

50.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解释】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51.蛇蟠蚓结

【解释】指比喻相互勾结。

【出处】明·宋濂《题司马公手帖后》:“当是时,章惇、蔡确、黄履、邢恕等蛇蟠蚓结,牢不可解。”

52.灵蛇之珠

【解释】意思是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出处】《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