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庄德通

责编|郭新磊

正文共3867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树洞姐姐:有时候,一个人在家带娃挺无助的,妹妹今年两岁了,哥哥嫂嫂有时不在家,照顾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的‘重任’就落在我身上了。”“不知道你们是否知道‘中二’是什么?……我希望他人都能理解一下我们这些‘中二’人士的世界。”“亲爱的元元姐姐,我希望我的生活变得很自由、快乐。”……

如今,走进重庆市璧山区的58所中小学校,都可以看到一棵有树洞的仿真大树,树洞里,藏着一个又一个“少年心事”。

“树洞口袋”是重庆市璧山区为未成年人打造的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近年来,璧山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度集合政法、宣传、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健康等单位及相关群团组织职能,以“树洞口袋”为依托,全力防范、及时发现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类不良因素。

此外,针对罪错未成年人,璧山区还建立了专门学校,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对未成年学生的“全链条”式保护。

“树洞口袋”里的秘密

“我想长胖,让自己变得更强壮!”2023年6月,璧山区公安局的“树洞口袋”工作室连续两次收到同一学生写的匿名纸条。

工作室民警敏锐察觉到,这张纸条背后,可能表明该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为此,工作室通过“五彩纸”工作法,很快排查出该纸条出自一位11岁的女孩之手,她因身材瘦小常被同学欺负,患上了抑郁症,强迫自己暴饮暴食,希望尽快强壮起来保护好自己。

工作室量身定做了一场特殊的“和解仪式”,以该女孩的遭遇编写成剧本,安排涉事同学参与情景剧表演,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认识到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不能恃强凌弱、恶语伤人。同时鼓励这位小女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

三个月后,工作室在回访中发现,小女孩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融洽,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还成为学校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

“树洞口袋”这一想法,源于璧山区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内保大队教导员张耀元2021年8月的一次出警经历。彼时,张耀元刚被调到璧山区大兴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她接到群众报警,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深夜仍孤身在街上徘徊。之后,在张耀元的耐心开导下,小女孩扑到她怀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原来,女孩父母离异,平时跟着父亲生活,晚上由于忘了带钥匙,又不敢给父亲打电话,于是就在街上游荡。

“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发现,有很多未成年的学生不想也不敢将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觉得说出来也不会得到任何回应,慢慢就积累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张耀元表示。

引用童话故事中“树洞”是“可以向其倾诉秘密或心里话而不用担心泄露的地方”寓意,依托学生对警察的依赖信任,从2021年10月开始,张耀元和同事探索打造“树洞口袋”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我们在学校教学楼、宿舍等转角隐蔽处‘种植’了仿真大树、设立‘树洞’信箱,实行每周取信制度,安排社区民警专车专线收信,增强学生心灵交流的信任感。设立校区‘树洞口袋’活动办公室、辅导室、个体咨询室,拓宽学生烦恼、困惑、焦虑等情绪疏解渠道。”璧山区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肖金刚介绍。

此外,璧山区公安局还遴选了亲和力强的社区民警成立“树洞口袋”工作室,注重整合心理教师、心理医生等资源,每周定期向学生开放,收集学生重点心理问题以及案(事)件线索等。

据介绍,截至目前,“树洞口袋”已经收集了超过6000封来自未成年学生的信件,并且按照校园矛盾、学校管理、个人心理、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和心愿祝福分为六大类,构建完善“学校—年级—班级—家庭”四级分析研判网络,清单化、台账化管理可能干扰学生心理健康的线索信息,对面临学业压力、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据了解,璧山区已通过“树洞口袋”解决校园、家庭、心理隐患类问题896个,化解校园矛盾纠纷185起,劝留疑似辍学学生25名,教育感化有暴力倾向的学生41名,挽救有严重轻生倾向的学生28名。

变“各自出拳”为“共同守护”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的工作目标是: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树洞口袋”收集了大量未成年学生的诉求和问题,如何形成合力解决这些问题,疏解学生心理问题,让“树洞口袋”真真正正“有用”?

据介绍,为凝聚起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能部门力量,璧山区实施了“党建统领家校社共育五项行动”,整合全区涉未成年人保护19项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家校社共育”靶向帮扶体系,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构筑起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联盟”。

针对过去对学生心理问题疏解“对症施策不精准、协调联动不紧密”的问题,璧山区根据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轻重程度,分别列入校级“暖心工程”和区级控辍保学、专门教育、家庭失管、心理健康、涉案帮教“五项行动”,实施“一人一档一方案”精准帮扶。

“树洞姐姐”从信件中分析研判掌握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联动班主任、家长共同给予必要心灵慰藉,帮助树立信心。璧山区还建立了“解忧交办”机制,每月向责任部门派发《“树洞”心声交办单》,实现“心声”交办事项迅速响应、精准调处。

针对某一时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璧山区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则联合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讲座或团体辅导活动,进一步提高心理疏解效率。

此外,璧山区还设立了镇街级家庭教育指导站,建立“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学校”,引入童乐家园社工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搭建家校社沟通平台,充分激发共育活力。

目前,璧山区已经构建起“树洞收信、树根追源、树枝解困、树叶反馈”全链条闭环管控机制,有力推动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由“事后被动反应”向“事前主动干预”转变。2024年1—10月,璧山全区涉校园、家庭、社会矛盾纠纷同比分别下降65.53%、60.37%、38.24%。未成年人犯罪、受侵害案件同比分别下降46.74%、64.86%。

从“心”出发照亮罪错学生未来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矫治教育规定。”

“树洞口袋”专注于化解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针对已经犯罪或者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的罪错未成年人,璧山区于2023年8月建成了面向罪错未成年人招生的专门学校——重庆市璧山区新民学校。

据介绍,璧山区成立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主任的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专门学校建设、探索专门教育发展路径,协调专门学校的招生、入学、学籍管理、课程设置、日常管理等工作。

“我们创新警师共育的双线管理模式,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全关爱‘四全’管理。职能职责上,区教委负责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及后勤保障工作,区公安局负责学校全天候安全保卫及协助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组织架构上,区教委配备3名校领导(1名校长、2名副校长),区公安局配备1名法治副校长;人员结构上,配备教师15名、民辅警8名、保安15名。”新民学校校长曹彬介绍。

他介绍,根据青少年行为不良程度,该校量身定制短训(3个月以内)、中训(3个月至1年)、长训(1年至3年)三种教育矫治学制,根据驻校教育矫治效果,合格者转回原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不合格者继续教育矫治。

以行为矫治为基础,新民学校将思政教育、义务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一同推进,创新设置合唱、乐器、篮球、烹饪、美术、种植等兴趣课程,实现教育矫治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更好帮助罪错未成年人迷途知返,新民学校也引入了“树洞口袋”品牌,开启心理健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家校警社协同育人新途径。

此外,新民学校还建立了“代理家长”制度,由学校教师任代理家长,与送生民警、原校班级老师、家长及同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违法违纪等情况,实施“一人一策”矫治,精准实现对学生的心理测评、帮教施策、行为预判、转化评估,有力保障矫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一关了之”。

学生小洋(化名)曾经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少年”,逃学、打架、抽烟,还有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严重不良行为,于2023年12月由璧泉派出所送入新民学校就读。学校指派该校教师郭玲担任小洋的“代理家长”。

“初见小洋,就觉得这个小孩身形很单薄,身高165cm,体重只有46kg,性格内向,也很孤僻和叛逆。”郭玲说。

经过多方了解,郭玲发现,“不良”并非小洋的本质,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不稳定,处于叛逆期的他想用不良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同时由于法律意识淡薄,逐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为此,郭玲决定通过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感化他。郭玲和其他老师定期对小洋开展心理辅导,为其讲解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且发掘小洋在写作等方面的优点,让小洋逐步走出阴霾,立志做一名遵纪守法的阳光少年。

为了跑好矫治教育后半程,新民学校还与结业学生辖区派出所、原学校及家长共同签署《接茬帮教责任书》并持续开展为期1年的跟踪矫治,通过“一人一策”定向回访、“一人一方”定向帮教、“一人一档”定向评估,从“回访、教育、重塑”三个环节做深做实22名结业学生(其中12人返回原校或到职业学校就读,10人在打工)跟踪回访工作,避免“一放了之”。

在专门学校的基础上,新民学校还积极建设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实现专门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关爱之家“三合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