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 聂思媛)早上8点出发,至晚上7点返回,日均车程200多公里、步数约16000步、核查10余个入河排污口并选择存在问题的排口进行登记……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2024年统筹强化监督第二阶段检查工作中,这就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孙宁大多数时间的工作状态。

作为排污口溯源整治质量检查江西1组的小组长,孙宁深感责任重大。三个人,一辆车,要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粗略摸清南昌、九江两个城市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情况,并选取约40个入河排污口进行详细核查,对存在严重问题的排口进行登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而且长江水系水网非常发达,“哪里都有水”,这也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了确保工作的高效与准确,孙宁在出发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小组刚一组建,孙宁就立刻着手线索筛查工作。他利用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空间信息平台初步筛选出60个疑似问题点位,作为本次现场核查的靶向目标,并组织开展小组讨论,进一步确定任务点位,明确工作要点以及现场分工。

在现场,孙宁与组员们“心中有数”,配合默契。一人负责采样快检,一人负责初步溯源,另一人则负责核实信息填报系统。这种高效的工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检查质量。这正是“把工作做到前面”的成效。


孙宁(中)在某雨洪排口处与江西1组同事讨论问题认定情形。/受访人供图

尽管如此,现场工作中仍难免遇到困难。其中“如何固定证据”是孙宁心中最大的难点:“所有被查出的问题都需要移交地方确认,我们得提供确凿的证据,让他们无法辩驳。”

针对这一难题,孙宁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和科技手段的优势。孙宁组内一名成员来自烟台市环境执法支队,每次出现场前孙宁都会嘱咐他带上执法记录仪,记录现场问题,留存视频证据,从而减少了争议的可能性。

孙宁还会巧妙借助无人机、热成像仪等高科技设备进一步提供佐证。在本次行动中,一个排污口被湖水淹没,此处的水样快检结果显示氨氮超标,仅靠传统方法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排污行为。孙宁及同事迅速启用了热成像仪,通过对比排污口水体与湖水的温度差异,推断该排污口正在向外排放污水。

“企业排水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处理后,难以与自然水体温度平衡。因此,我们测量的这个数值具有说服力。”

孙宁在排查监督过程中,有两个重点关注内容——一是城乡结合部,二是整改问题的“回头看”。

走到城乡结合部或排污口密集的区域时,孙宁往往会在半路上停下来,飞一飞无人机,检查是否有黑臭水体或者异常排水情况。“城乡边界各部门互相推诿、权责不清的情况相对较多。它是监管容易存在疏漏的地方,通常最能反映出排污口溯源整治的薄弱环节。”孙宁解释道。

对于整改问题的“回头看”,孙宁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确保交办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江西1组对任务区域内所有先前交办的问题点位逐一进行实地复查,查清核准整改情况。“回头看”工作不仅有助于巩固之前的检查成果,也能将潜藏的新问题和隐患扼杀在萌芽。“这也是我们统筹强化监督的核心,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指导地方举一反三修正一系列问题,确保环境向好发展。”


天色渐晚,孙宁(前)与小组成员在无人机补光灯下对某生活污水排口水质进行快速检测。/受访人供图

据了解,本次统筹强化监督的7个排污口核查小组中,90后成为了“主力军”,占比接近70%。

孙宁也是“90后大军”其中的一员。93年出生的他,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只有短短5年,却已经先后数次参与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汉江上游及丹江口库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大型排查专项行动,成长为了一名“老手”。孙宁认为自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孙宁的家乡唐山是一个重工业城市,钢铁企业较多,幼时的孙宁很少见过蓝天。“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把蓝天白云挽回来,不能让我的子孙认为天原来应该灰蒙蒙的。”

正是秉持着这份初心,他选择了环保相关专业,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赴美留学的经历则给予了孙宁一个审视和比较国内外环保工作异同的国际视野。毕业3天后,孙宁就回国投身到了环保事业中。

“我国的环保工作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仍然需要走很长的路。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孙宁说,“我会不断努力,将这些经验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应用,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