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是宋元文化艺术的主流风尚,亦是其追求的崇高境界。宋代兼容晋唐传统,推崇格力与格高、气格与气韵,确立了平淡之格韵审美标准,元代将其推向艺术之高峰,不仅意味着平淡从哲学、美学、诗学之概念嬗变为一种新的艺术审美精神。
宋元文化艺术之平淡具有三大特征:外简淡而内腴美;简远而超逸绝尘、脱俗;众善兼备、对立统一,并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意蕴。就宋元人而言,平淡不仅是一个美学范畴和概念,不仅是一种艺术精神,亦是一种价值所在,它充斥在宋元各艺术门类之中。宋元的诗文词曲、书画园林,甚至日常生活皆具有浓郁的平淡色彩。
平淡实际上是宋元人一种人生智慧与生存美学,在打通中西方哲学的相互对话、化解苦涩与困境、清明政治与人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青瓷时代:宋元文化艺术平淡论》
侯艳 著
978-7-5760-5207-7
88.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12月
本书以宋元平淡美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源义与流变、内涵与特质、艺术张力及其在各文艺门类(诗文词曲、书画音乐、园林建筑等)和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美感情状和所彰显的人文精神、审美价值与现代意义。分为宋元平淡美之源义研究、宋元平淡美的本体研究、宋元平淡之精神价值和现代意义研究三个部分。平淡是宋元文化艺术的主流风尚亦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宋元引人注目亦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青瓷,它所标举的天青色之美学趣味以及极简主义精神,它所彰显的艺术风格,皆是宋元文化艺术平淡美内蕴与精神的全面概括。
作者简介
侯艳,女,汉族,1972年生,籍贯广西贺州市,文学博士,贺州学院教授,广西方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文艺评论基地负责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文化诗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有《唐宋诗歌中的岭南》等专著多种。
目录
上编 源义与流变
第一章 概念与概念史的转变
第一节 哲学史观念之融合
第二节 词语与批评史概念之辨
第二章 艺术史与艺术精神的嬗变
第一节 清谈与清淡之艺术追求
第二节 冲淡空灵与中唐变革
第三节 审美重建与精神嬗变
第三章 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土壤
第一节 承平之世与士人追求
第二节 生活世俗化与市民文艺雅化
第三节 禅理推进与文艺共融
中编 张力与呈现
第四章 “平淡”之艺术张力
第一节 平淡与力健
第二节 平淡与峭丽
第三节 平淡与趣味
第五章 “平淡”之审美演绎
第一节 平淡之体
第二节 词曲中声
第三节 逸品精神
第四节 禅道园林
第六章 “平淡”之诗意生活
第一节 斗茶
第二节 簪花
第三节 听香
下编 精神与价值
第七章 “平淡”之意境与意象
第一节 静之境象
第二节 老之境象
第三节 清之境象
第八章 “平淡”之人文精神
第一节 刚健之气
第二节 自得精神
第三节 和合精神
第九章 “平淡”之现代意义
第一节 回归平常与自然
第二节 化解苦涩与困境
第三节 清明政治与人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浅谈宋元文化之平淡
中国文化中的平淡涉及人之品性、才性、诗文书画艺术。它是一种品性,一种才智,也是一种技艺,涉及心态、心境、笔法、风格、境界、创作、审美等,显然,中国文化中的平淡并不平淡。宋元文化艺术对平淡的直观更深刻,对平淡的本质更敏感,平淡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充斥在其文化艺术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宋元将平淡推到了艺术理论与实践全面自觉和无限向往的理想境界,其诸多文士如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刘克庄等,诸多诗歌流派如江西诗派、四灵、江湖诗派等,皆推崇并提出诸多与平淡相关的理论。从宋初梅尧臣提出“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到苏轼阐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理,从江西诗派以杜甫入夔之作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境界,到白石词风以清空格调而契合于江湖诗人的文化心理,从理学先辈多“雅意林壑”到朱熹之论“萧散”情怀与“真淡”境界,再到倪瓒“淡的山水”,“平淡”二字皆有赖宋元人之研讨和实践而富美学价值与意义。
宋元之平淡,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某种情感倾向,即所谓“冲淡”“闲澹”“淡泊”,二是语言使用倾向,即所谓“平易”“清淡”,三是文字技巧境界,如“平夷”“拙淡”“简易”“简澹”“疏淡”。前者属于“意”之范畴,后二者属于“语”之范畴。宋元平淡观之“意”与“语”的特殊指向和内蕴,使其文化艺术中的平淡事实上一点都不平淡。
宋元文化艺术中的平淡具有两大特性,一为中和性,二为思辨性。中和性俗称融和性,思辨性换言之即矛盾而统一性,它们共同作用构成了“平淡”概念、范畴及其意蕴的多义性、流变性、丰富性、复杂性、贯通性特征。是以对宋元文化艺术之“平淡”,须围绕其中和性、思辨性特征进行整体性、辩证性思维研究。对于宋元文化艺术平淡的中和性、思辨性特征,学界普遍有所意识。
其中和性与思辨性体现在哲学史上儒释道三家在论道中共同赋予其概念丰富的哲学内涵与思辨色彩,词语史和批评史中与其密切关联的多样概念内涵的矛盾与和谐统一,艺术与艺术史流变过程中审美呈现出两极因素之交错与融合,平淡之相近概念与相反概念的互通互融,艺术各门类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与审美形态的相互交织等。本书旨在围绕平淡之中和性、思辨性对上述问题进行整体性、辩证性思维研究,力图对宋元文化艺术之平淡进行新的阐述,同时全方位挖掘其深层之意蕴及人文精神和价值,此即本书的研究之意义所在。
此外,宋元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家国飘摇、吏制黑暗、民族矛盾尖锐最不平淡的时代之一,但是却在不平淡的时代将平淡推向了最高峰。并且宋代是文人生存环境最宽松最优渥的时代,元代是文人地位最低下最贫困的时代,最优渥最低下的时代皆有着对平淡的共同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以及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平淡是一种精神与价值,无论是诗文之风雅、虚静还是平易,无论乐之淡和还是词之淡雅、曲之雅正,无论是书之简淡率意还是画之逸笔草草,亦无论是园林构建的山水之乐、归隐之逸还是草木之情,皆承载着他们的人格品性与淡泊情志。在宋元人那里,平淡还是一种慢生活,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是他们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他们对斗茶、簪花、听香的热衷,对寒江独钓、归去来兮、枯木枯笔、苍山古寺、一窗梅影、笔床茶灶的钟情,无不彰显着中国文化浓郁的刚健、自得与和合精神。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竞争压力巨大,躁动的快餐式生活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品味生活,如何平淡而又有价值有意义地生活显得尤其重要亦很值得思索。是以对于一种文化艺术精神与价值,对于宋元文化艺术的整体标识和整体精神,我们更不应该从一个特定的观点(风格上、心理上、道德上等)来想象它,而必须从整体上辩证地看待它。
本书研究目的即在于以平淡为逻辑起点,研究平淡中的平淡与不平淡,最后归旨为平淡,从精神与价值角度切入探寻其现代意义。研究中将视域从古文论、文学史延伸至哲学史、思想史、艺术史、社会史,关涉文学、诗学、美学、哲学等众多相关学术范畴和理论背景,不仅力图探寻和阐述平淡深层之意蕴、价值与意义,亦力图探寻中国古文论、中国诗学以及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是力图打通中国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研究之壁垒的一次尝试。
编辑:陈斌
制作:王晓蕾
关注并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