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林

在现代化新征程上,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从解决目前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区域间发展水平差距和发展动力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不同省份之间甚至经济大省内部也步伐不一。未来,人口总量减少、老龄化和跨地区流动也将通过人口分布结构变化对区域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市场需求规模、基础设施需求等产生重大影响。AI等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广泛普及,也将对区域的技术和产业体系以及发展后劲产生复杂影响,既有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效应,也有拉大区域发展差距的效应。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未来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从如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以优势地区和城市群为主的空间经济结构。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切实构建起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消除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顺应年轻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并向富有活力的区域、向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拆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壁垒。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迁移人口在流入地稳定落户,成为本地新市民。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

二是形成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提供的制度,并相应完善人口在区域间分布的信息平台,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规模挂钩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保障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在省级基金统收统支基础上,加快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进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承担安全、生态等战略功能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在区域间的产权界定和公平交易,完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碳汇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健全对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