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74-82这一段时期是早期JT,发行量可以说是史上最低,尤其是79-80,最低发行量只有100万。
由于1981年以前只公布计划发行量,所以实际发行多少至今依旧是个迷。但实际发行量应该是少于计划的,所以最低发行量甚至少于100万,也许只有八九十万。较少的发行量加上热门的题材,精彩的设计,使得这一阶段成为继老纪特之后新中国邮票第二次的辉煌。
可惜这样的盛世并未持续下去,1983年其实不差,设计和选题甚至好于1982年,但不知道为什么分阶段的时候总把这一年排除了,1984年也还可以,但发行量明显增加,不过好在有仕女图小型张撑着,这一年的价格并不低。
但到了1985年发行量猛增,使得价格快速下降,到了1987年又缓过来一些,发行量降了一点,但依旧高于1984年之前。
从1988-1991那就开启了增量的节凑,一年比一年多,价格也逐年走低。
1992年进入编年票阶段,发行量更是暴涨,价格急转直下,打折票横飞。由此可见,发行量对于邮票价格起着决定性作用。
早期JT发行量最少的是1979-1980,这两年也是价格最高的。1974-1977虽然没有发行小型张,套票平均发行量超过500万,但绝大部分邮票都是8分面值,消耗量巨大。
那个时候没有预订,JT票发行也是为了寄信,所以直接进入邮寄柜台发售,这也使得这一阶段邮票存世量稀少,价格居高不下。而1979-1980除了消耗,发行量减少更是一个巨大的噱头,于是靠着发行量少,价格被炒上了天。
由此可见,如果现在的票也降至300万以下,甚至100多万,是不是能有当年的盛世呢?答案是否定的。
那个时代文革刚刚结束,1980年集邮杂志复刊,也就是说从改革开放开始,集邮人口是个恢复的过程,从1978到1997年,集邮人口可以说是每年都在增加,是个发展的过程。这个阶段尤其是前期发行量稀少,势必会造成后来集邮者会高价购买前面发行的邮票,这样一来,即使后期发行量大了,只要没有出现编年票那样的天量,市场依旧是能够承受的,所以80年代中后期虽然增量了,依旧没有打折,甚至还有不少升值。
但现阶段恰好相反,是个集邮衰落的过程,新世纪开始,由于编年天量发行,使得邮票多年打折,不少集邮者放弃预订,这也造成了大量集邮者的流失,这一流失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可以说集邮者是一年比一年少,据说现在集邮者全国不足50万,和1997年1700万相比,简直是天地之差了。
当然如果现阶段发行量能降至200万甚至更低,至少邮票打折能杜绝,因为这个量连预定都满足不了,可以实现短期的供不应求,形成1979-1980年那样的情况。
但涨幅肯定不如前者,首先集邮者少了,后面还会减少,这已经不可逆转,现在看起来200万确实不多,但后面随着集邮者再次减少,到了未来的某一年,200万不用摇号,也是可以随时能预订的。这就像是今年的蛇小本发行量387万,要是放在20多年前,这个量不可能直接提供给预订户,只能摇号,或是当作短腿发售,如今300多万已经可以供应给套票预订户了,可见预定量也在大幅度减少。
其次,40多年前的邮票消耗量巨大,如今的消耗可以忽略不计,纪特邮票的发售都不放在寄信柜台了,这也造成了发行量几乎就是存世量,只要不销毁,存世量几十年都不变。
除此以外,现在邮票的设计和选题已经大不如前。
1978年之后,邮票选题再次恢复到老纪特时代,中国文化、名山大川、诗词歌赋、文学名著、甚至古代绘画都可以上邮票,先发行的必然是名气最大的,三山五岳、十大名花、十大名画、四大名著、桂林山水、西双版纳、庐山等,而现在发的名山名气就小多了,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四大名著发完了,为了有热度,邮政竟然在2014-2023又把西游和红楼再发一遍,可见其他名著热度低,连上邮票的机会都不给了。可以说,目前的题材整体上不如70年代末80年代初。
而现在的有热度的IP又由于各种制度的限制发行不了邮票,使得选题越来越差。设计方便自从1994年引入电脑绘图之后,设计水平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了电脑的协助,即使非美术生也能设计邮票,PS成为现在邮票设计的主要模式,如即将发行的《核工业70周年》,蛮好的题材,竟然是9张照片的PS,每三个场景毫无关联,竟然放在一张邮票上,看起来相当不和谐,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设计要是放在40多年前估计连过审都不可能,如今却成了标杆!
总而言之,如果发行量降至200多万,造成供不应求,邮票势必会涨,短期内还会使得市场火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实现早期JT的辉煌盛景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1978年以前的很多题材和设计现在是不可能有了,那个时代的邮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记录着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段极其特殊的岁月,历史不可复制,那个时代的辉煌也是无法复制的,这不单单是减少发行量能解决的事情。
来源:邮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