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当冬日的第一缕阳光跃出湖面,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迎来了一批越冬候鸟的归来。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随“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江西。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吸引了大批候鸟如约而至,来此越冬。
江西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省份。绿色生态被视为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
天气气候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傅敏宁介绍,近年来,江西省气象部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作,以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为鲜明特色,利用气象科技护好绿水青山;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将优质生态气候资源转化为特色发展优势,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
▲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度假区 (图/桂文庆)
气象科技助力,共同绘就美好生态画卷
鄱湖浩渺,芦苇荡漾。吴城湿地生态气象监测站的日常巡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我们每周都会到这里巡护。所有气象工作基本上都和生态关联,包括监测站的选址也是出于生态保护的考量。”永修县气象台台长张训亮说。
吴城湿地生态气象监测站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地处鄱阳湖核心区域,临近常湖池观鸟点。入冬以来,飞抵至此的候鸟逐渐增多,监测站监测湖区内气候变化,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研判,有力保护了候鸟越冬的栖息环境。
“在参考了鄱阳湖历年水文监测情况后,我们将监测站选址定在临近湿地边缘,以实现在保护湿地生态的同时,监测数据更精准。”张训亮介绍,如今,监测站可对常规气象要素如水文生态、碳水热通量等进行实时监测,这也为研究鄱阳湖地区的气候变化、气象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
“我们计划2025年再建设一套气象生态观测设备,为保护鄱阳湖生态系统提供更加稳定的气象服务。”张训亮说。
碧水蓝天,鸟鸣声声。离监测站不远处,候鸟三五成群,或浅滩栖息,或觅食嬉戏,或掠湖翱翔,自在惬意。
在江西中部的新余市,一群越冬水鸟也找到了栖居的理想之地。
仙女湖七夕文化旅游度假区内,游船划过万顷碧波,成群水鸟悠闲凫水,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引得船上游客纷纷拍照。不少游客感叹,“这景色就像是自带美颜滤镜”。
很难想象,眼前的湖光山色曾有过一度“黯然失色”的日子。
“大概10年前,仙女湖湖区的水还有些浑浊,特别是雨季湖面一涨水的时候。”仙女湖生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熊志文对湖水的变化深有体会。
新余曾经因“钢”而闻名,仙女湖也曾因粗放的养殖方式和沿湖工业污染排放导致水质变差。
在仙女湖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新余市气象部门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对当地气候和生态变化进行持续监测,在枯水期进行人工增雨保证其蓄水量。2023年,仙女湖生态气象服务中心正式业务化运行,多方面拓展气象服务生态业务,提升了仙女湖区生态监测和旅游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我们围绕仙女湖新建了6个环湖气象站,区域内气象站总数已达8个,还在仙女湖湖中心和下游出水口布设了两个水体监测站。”熊志文表示,水体监测站每天实时监测水体数据。相关数据结合天气实况和天气趋势预报后,将在汛期、强降水期以及水污染治理关键节点期,为治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决策依据。
今天,游船行于湖光山色间,奇峰、森林、岛屿、曲水,一步一景;水鸟在湖面自在畅游,不时将头扎入水中取食;目光所及,皆是气象科技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注脚。
气象“护航”助力绿色经济“百花齐放”
气象科技勾勒绿水青山之美,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也正吸引着游子的归来。
紧邻仙女湖景区的仙女谷里,欢声笑语不时响起,一群年轻的游客正在开展户外团建活动,采摘果蔬、准备食材、用柴火灶烹饪湖鲜美食,享受田园风光。
仙女谷农文旅项目负责人刘永华此前在外乡从事旅游开发行业,在他看来,家乡的好生态、好气候给了自己返乡创业的底气。
“项目建设前,我们查询了大量本地气象部门的资料。”刘永华介绍,景区设有茶乐园、茶博园、中草药园三大园区。就茶园建设来说,是否适合茶叶种植,这背后离不开日照、湿度、降雨量等大量气象数据的支撑。“无论是建设还是运营,气象部门精准的数据,让我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应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目前仙女谷景区年接待游客可达30万人次,已解决当地村民就业300余人,带动周边合作农户150多户。
“我们正努力打造仙女湖茶品牌和农副产品品牌。接下来,还将把气象观测数据纳入高质量产品考量因素中,通过追溯日照、气温、降水量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培育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好产品。”刘永华说。
气候生态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独特的气候生态成就了独特的产品。
距离仙女湖景区200多公里外的抚州市资溪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2%, 境内富含负氧离子,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优越的气候生态条件孕育出茶汤明亮、回味甘甜的资溪白茶。
走进资溪县马头山镇香檀山茶业茶园,山石被茂密的茶树簇拥着,空气中氤氲着茶花的清香。
江西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根富告诉《民生周刊》记者,气候好茶才好,茶叶品质与其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干旱、高温和冻灾等极端天气会对茶树带来致命性伤害。
“一叶好茶,从种到收都离不开气象的‘护航’。”姚根富表示,资溪县气象局在茶园里设置了气象监测设备,现在用手机就能实时了解到茶园的气象条件。在农业气象服务群中,气象部门也会提前发送预报预警信息,以便茶企、茶农提前做好相应调整。
“这一季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我们茶园产的资溪白茶还获得了农产品气候品质特优的认证。现在每包茶叶都有自己的‘气候名片’了。”姚根富说。
▲九江市永修县吴城湿地生态气象监测站 (图/林城)
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风物。如何为“好气候产出好产品”提供科学实证?在江西,气候品质认证这张“气候名片”提升了绿水青山含“金”量,有力支撑了当地产业发展。
“在资溪县,我们已连续多年开展白茶气候品质评价,利用现代化的气象信息技术手段,将气象数据与茶叶生产紧密结合,为茶叶提供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切实推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抚州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建华表示。
抚州市是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抚州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联合多部门打造“一县一品”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模式,为各县(区)名优特农产品开展气候品质评价服务,有效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生态溢价。
资溪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资溪白茶种植面积为3.81万亩,2024年干品茶叶总产量约268吨,产值达3.99亿元。
据初步统计,近3年资溪白茶的平均售价提高了10%,气候品质认证这张“气候名片”正有效助力茶农增收。
“以前只知道我们这里生态好、产品好,但具体怎么好,说不上来。现在通过气象数据,直观地讲了出来。”余建华说,每一件“好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扫描包装上的气候品质认证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产地环境、气候条件、认证结论等信息。“目前,我们已经为20余类抚州市名优特农产品开展气候品质评价。气候品质认证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当“气候品质认证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一场场气象带货直播,正在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带来更多可能。
“欢迎来到‘奇象风云甄选’直播间,今天为大家带来江西气候好产品的茶叶专场直播……”
“奇象风云甄选”是“奇象风云”品牌的一部分。直播推介江西特色农副产品,通过实时气候品质评价,让观众了解优质产品背后独特的气候特点和生产技术,感受生态资源的重要性。
近年来,江西省气象局创立“奇象风云”品牌,打造“奇象风云甄选”“奇象风云旅游”等系列生态服务新平台。平台深挖气象赋能生态潜力,用气象链接万物,通过“小屏幕”,将本地的优质农产品、气候好产品等展示给消费者,以撬动“大市场”。
目前,品牌“气象+”赋能社会经济效益凸显,正在打开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种可能。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期、1月6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李杨诗宇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