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冲绳原名琉球,明清时期一直是中国的属国。琉球之名,亦是明代中国人为该群岛取的名字。历史上与中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保持紧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贸易。
近乎透明的冲绳海
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在对琉球的交往上,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封贡制度。随着清朝与琉球之间交流往来的频繁,煎茶法也从福建传入琉球并于18世纪初期在琉球开始流行。
十八世纪从福建传到琉球的工夫茶品饮方式和道具
康熙五十七年(1718),徐葆光以册封副使的身份随使团前往琉球,因为台风天气的原因,在琉球滞留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回国。旅居琉球期间他广泛考察当地的社会风情,留下了《中山传信录》一书。有关琉球的饮茶习俗,他注意到,在当时琉球国盛行两种不同的喝茶方式,除了抹茶法之外,还有一种是盖碗茶冲泡法,推断是从中国学来的献茶方式。
琉球国门,万历皇帝手书的守礼之邦
这两种饮茶法并存于琉球国的上层社会,到后来更加便捷的煎茶法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抹茶法,并成为琉球国官民普遍流行的饮茶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饮茶习惯的变化,琉球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福建学习制茶、种茶等相关技术。根据琉球史书《球阳》卷十三记载,琉球士族向秀美于雍正九年(1731)赴福州学习制茶技术,归国后受命在西原町山地开发御茶园,专供王府。这是有关琉球与福建茶文化交流的最早记录。
琉球闽人追念故国而建的福州园
又根据琉球首里士族家谱《首里系家语》记载,向秀美归国时,“自带制茶器物而归,在琉球试制茶叶大获成功。其中清明、武夷、松罗等品,馥气扑鼻,味亦甘美,与中华茶不稍相异焉”。毋庸赘言,随着茶叶同时传入冲绳的显然还有中国的茶具和饮茶礼仪。
成书于1762年的《大岛笔记》曾详细介绍了从中国传入的“淹茶法”。所谓“淹茶”,即散茶冲泡法:在盖碗中放入约一汤匙的茶叶备用,用俗称“穿心罐”的陶壶把水烧沸,注入茶碗中盖上瓯盖。给客人上茶时,将盖碗中的茶液均匀倒入每个茶碗里,而茶叶则留在盖碗之内,一人一碗各自品饮,每个人碗中的茶液浓淡恰到好处。
明清时期琉球国接待中国册封使的天使馆遗址
《大岛笔记》还记录了冲绳“淹茶”所使用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礼仪等内容。根据其中的叙述,可知18世纪的冲绳饮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流行于中国的散茶瀹饮法已传入琉球群岛;第二,所使用的茶叶主要是福州鼓山所产的清明茶以及丹桂、兰香等福建茶叶;第三,茶具大多是杭州于潜县的无釉陶器。类似的饮茶风景也出现在18世纪后期担任三司官的伊江朝睦的日记里。
伊江朝睦是个嗜茶成癖的高官,每次喝茶,所用的道具或茶叶都津津有味地写在日记里,可知他常用的茶具有“盖茶碗”“煎茶茶碗”“茶家(茶壶)”等,这些都是用于散茶冲泡的茶具,而不是抹茶道具。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饮茶方式已对冲绳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冲绳饮茶习俗完成了由日式抹茶到福建工夫茶的转变。
冲绳的扶桑花
冲绳人的饮茶颇具特色,与日本本岛迥然异趣。冲绳人一般不喝日本本土产的绿茶,也不喝在东京首都圈或大阪、神户等大城市很流行的红茶、奶茶。冲绳人喝茶,九成以上以“香片茶”(さんぴんちゃ读若sanpincha)为主,就是福建人熟知的茉莉花茶,也是沿袭福州方言地区自古以来对茉莉花茶的叫法。
冲绳的香片绝大多数是本岛生产,依古法制成。具体做法是:将茶园采摘的茶叶,以每50千克茶叶与30千克的茉莉花的比例进行窨制。到冲绳人家做客,寒暄问候上座之后,茶几或餐桌上照例会有一套茶具,木制茶盘,略显粗犷的陶制茶具或精致的瓷器,盖子很宽,里面放着一个细密网眼的金属兜子,将茶勺深入茶罐,舀出满满一勺香片茶叶,细细弯曲的暗绿色茶叶尖,夹着几朵干枯的小白花,注入沸水之后,盖上茶盖。少顷,几缕茉莉花的清香开始脉脉从茶嘴里冒出,约一分钟后,主人把柄提壶,高冲低泡,注入茶碗里,清香转为浓香,啜一口,茶香瞬间从味蕾口腔扩散,连眉眼都感到清亮起来。
琉球人的常服和礼服
冲绳人还将传统的养生智慧融入饮茶之中,形成融味觉享受待客之道与健康美味为一体的健美茶道。冲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光照雨水充足,各种自然花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自古以来冲绳人就有将草药入馔的习俗,称之为“kusuimun”,意思是养生膳食,冲绳人也利用某些植物,配制成各种花草茶饮用,称之为“药草茶”。
冲绳岛素有“长寿之岛”的美称,人均寿命居日本之首,除了基因和生活环境之外,和他们日常注意保健养生的饮食习惯也有密切的关系。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茶道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