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我写了一篇名为「」的文章,在文章中我收集了四位不同的新传毕业生的故事:她们有人在大厂,22薪但每天加班到崩溃,有人在体制内,从地方公务员到中央外交部,奔波于鸡毛蒜皮与为人民服务之间;有人在做自媒体。踌躇于数据和回馈,有人在做记者,在21年的夜晚穿着防护服出入医院。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我写道:有人在寒风里哭泣,有人在通宵加班,有人在深夜喝酒,有人在熬夜改稿,有人在自我挣扎,有人在自我和解,这些在打工人、内卷的时代背景下自嘲完之后依然出发的坚定,便是潺潺流淌于我们思想中的,来自新传人的坚定。

☆ 2021年,那是一个还没有张雪峰,新传人还未被扣上“学新闻的”,文科还没有被嘲讽为“无用之学科”的年代,那是一个所有人都笃定考上研究生后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考研的人数还在成倍增长,研究生同学都纷纷进大厂的年代。谁想到五年之后,情况急转直下,社会环境变了、就业风向变了、考研人数下降、新传专业受到质疑——如果此时再写一篇「新传研究生毕业之后」,那么“焦虑”和“失望”或许会成为新的关键词,而大多数人在踏进这个学科之前,也迷茫的发问:新传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底能做什么?

☆ 时隔4年,再写“新传研究生毕业之后”,这一次我不写故事,只是客观地聊聊环境的变化,聊聊具体的境遇,聊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Meaningless work.

新传毕业生的田野调查✶

工作|薪资|发展✶

@TuTouSuo ™️

☆ 新传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考公(选调/国考/省考)

秃头所25届招生中有一项关于「考研目的」的问卷调查,其中有40%左右的人在职业规划一栏写下了「考公」。当考公开始出现了院校和应届生的倾斜后,很多人在考公之前,必须先考研。考上了研,再考公,考上了公,人生仿佛才能“上岸”。这也导致「考公」已经成为大多数新传,甚至大部分文科研究生毕业的主要出路之一。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考公岗位相对比较宽泛,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带宣传性质、行政性质、服务性质的岗位都是新传研究生可选择的岗位。

新传研究生在考公岗位上有一定的优势,在“申论”作答和时政热点角度也有一些小小的优势,但劣势也相当明显:报考人数太多了,考公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远远高于考研,如果接连选择了考研和考公,那么二十几岁的人生,似乎就陷入到了两场举重若轻,又令人绝望的考试中,不知道到底何时才能上岸,也不知道岸到底是什么。

在《》 这篇文章里,我写: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可能都要飘在水里做个水鬼——可是做个水鬼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没有岸,有些东西却伪装成了「岸」的模样,给人虚假的希望。

2、互联网大厂(头部互联网)

互联网公司曾经被认作是新传研究生最好的出路之一。在2018至2021年前后,包括字节跳动、腾讯、阿里、bilibili、小米等互联网公司可以给新传应届毕业生开到22-23薪工资(最终年薪25w上下)。一般来说,新传人在互联网公司可以从事的工作包括且不限于:运营/产品/策划/文案/商务/销售/公关/广告/市场等,主要工作类目集中在内容创意、对内对外沟通与市场观察部分。几乎要求全天候在线,加班是常态(但一般整个厂都加班,不是只有新传人加班)。

3、普通互联网企业

普通互联网企业又分为以下几个分支:MCN公司、海外互联网企业(亚马逊等)、广告营销或公关公司、互联网游戏公司(叠纸、米哈游等)、科技公司(大疆、蔚来)、互联网娱乐类公司(米未)等。新传人在这类公司中所处于的位置和所做的工作和互联网大厂并未太大的区别,依然是以运营/策划/宣传/市场等为主要工作方向。但相比于互联网大厂,这些公司的垂直属性更强,因此个体从事的工作类别也更具体。

4、品牌企业(非传媒类企业)

品牌企业比如美妆类品牌(巴黎欧莱雅、华熙生物)、汽车类品牌(特斯拉、理想)、房地产品牌(万科、龙湖)等等。因为这类企业本身业务属性非常聚焦,因此新传人在这类企业中所从事的工作类型也相对固定,即「企宣类」或「销售类」工作。在我了解中,其实很多新传人在毕业之后会进入到这类企业中工作,一则是竞争相对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么激烈,二则是工作内容相对比较固定,工作强度相对而言要比互联网大厂小不少。

5、事业单位与高校(读博)

其实新传毕业生还有另一个非常常见的路径,即毕业之后读博,而后进高校做研究员(这对博士的院校、论文的质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在这条较难的路径之外,相对比较容易的两个方向,分别是留校做行政岗位、去三本或者专科院校做讲师。前者是正儿八经的学术路径,压力大且确实非常非常辛苦,后者整体来说会“清闲”一些,的确可以拥有非常多人羡慕的寒暑假,同时没有太多的科研压力,是一份难得的,能“躺平”的岗位(但这类岗位需要点运气,可能还需要点交情)

6、正儿八经新闻媒体

虽然互联网公司已经占据了新传毕业生工作的半壁江山,但依然还是会有很多新传毕业生坚定自己选择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初衷,回归到真正的新闻工作中。中央与主流的新华社、央视、《新京报》、《南风窗》、《人物》等媒体在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一众头部高校都会举办校招;而如江苏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地方广电,则一般会和当地头部高校有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毕业生有机会直接进入当地地方广电工作。 除此之外,一些相对 垂直类的杂志、 自媒体账号、出版社也依然比较青睐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比如《时尚芭莎》《 GQ 》 , 看理想与理想国等 。

但无论是上述媒体类工作,还是出版社、自媒体公司,都非常看重毕业生的文笔和内容创意能力,如若将来有意向去这类媒体工作的朋友们,一定要多读书、多写作,提升自己的社会热点敏感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 新传毕业生们,TA们说:

小A(地方公务员):公务员忙碌的程度要和你所在的单位,你所从事的岗位,包括你所在的层级,你是在乡镇街道,还是在县区,还是在市级或者说是在省里,甚至说考到中央,这些都有关系。 像年轻人考进去的话,多半就是写材料。 写材料和以前写的作文、写的评论那些都不一样 ,和我们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特别大的关联。 它会更需要整体的逻辑,还有包括层次之间的结构对应。 文笔好的话,对工作其实帮助会很大。其实公务员并非是大家想象的那种“躺平”“轻松”的工作,相反,公务员其实非常的忙碌,加班到晚上9、10点是常态,甚至我听说过宣传部门有人直接睡在办公室中。其实社会对考公有一层“美好的滤镜”,但滤镜之下,根本没有不辛苦的工作。

小B(腾讯某游戏工作室):我是从小红书跳槽来的,一开始就是觉得小红书太累了,每天加班到绝望,结果来了这里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绝望——你见过凌晨三点的深圳吗?总有无数盏灯是为腾讯而亮的。但说实话,加班虽然足够绝望,但我周围的人真的非常棒、非常天才(包括我哈哈哈哈)。大家气血都很足的样子,大部分的姐妹都超级有生命力,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非常精彩,且非常会搞钱。我们的日常就是常态化的想死,每天辱骂+1(领导),极速对接工作,然后期盼着放假之后出去旅行、净化心灵。目前的薪资不能透露,但确实还不错,基本上可以负担自己全部的生活,还能让自己略微做到“不太纠结的买下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C(普通企业):我现在是在一个新能源行业的私企做市场部的品牌策划,主要负责对外宣传工作和一部分的策划与推广。之前先是在一家私立学校做宣传,后面跳槽到这家公司。这几年也学到了很多很多,因为市场方面的工作基本上学校里接触不到,整体工作是从与人从众(非常非常多的人)沟通对接、接触甲乙丙方、文宣大工作、活动策划执行等多方面锻炼的,个人是觉得整个人的思维逻辑、工作效率、思考方向都有很大提升。基本薪资+绩效和抽成两年下来差不多累积到13k/月,当然是税前。其实按照我现在的工作量我觉得15k是要有的,真的压力太大了,每天都想骂领导和同事(这是可以说的吗),薪资和工作量不对等,经常也是加班。

小D(高校行政岗):毕业之后我在读博和随便找个公司卷生卷死打工之间犹豫了很久——你问我为什么不去大厂,不好意思,南京本地211今年进不去大厂(哭死)。说实话,我没有太大的追求,也没有一定要赚多少钱的宏图壮志,我觉得能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能有法定节假日就已经非常非常棒了。所以我目前是在一所民办本科做行政工作,工资确实不算高,但上下班时间非常规律,有寒暑假,工作不算复杂,适度关注办公室的人情世故就足够了。

小E(MCN公司账号编导):我觉得自从我来互联网打工的第一天起,「优化」就一直包围着我:我在实习期的每一天,都在担心被优化,总觉得第二天去上班,人事就会喊我去办公室告诉我我没有通过试用期。好不容易熬过了三个月试用期,转正为正式员工,OKR(绩效)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挂在我头顶。我试着在我的微信聊天记录里搜「优化」,发现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和男朋友或者一些好朋友的聊天几乎全都是优化优化,不管做成什么样子,就是觉得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优化。果不其然,现在经济下行,公司效益不好,我要被优化了。虽然目前为止我还未被优化,工作了两年小小地攒下了一些钱,但“被优化”的阴影,一直如影随形。

【写在结尾】访谈完之后我有个一个小小的感悟,只要是工作1年以上的人,几乎都会有一个共识,即「高薪」和「个人生活」是不可能平衡的。

ᐝ✨

º· 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