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科举以来,四川的运气就不怎么好。进士倒是出了一些,但是状元就只出过两个。一个是宋朝的赵逵,另一个便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骆成骧。

骆成骧在晚清的名气很大。一方面,他仅凭8个字就打动光绪皇帝,破格被钦定为状元。另一方面,他是历史上最穷的状元,有“布衣状元”的美誉。

而且他为了国家富强,可谓是呕心沥血。他所做的一切,备受世人称赞。



宝剑锋从磨砺出

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骆成骧的家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十分糟糕。

别人家里耕读,好歹是五六个人种地,供养一个孩子读书。但是骆成骧家中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至于其母亲,早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父亲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还要供养孩子读书,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了多赚钱贴补家用,他除了种地,还要打几份零工。

好在骆成骧从小就很懂事,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读书十分刻苦。基本上他一天的时间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是读书,就连吃饭的时候都不松懈。



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骆成骧14岁的时候参加州试一鸣惊人。知州高培和副考官杨锐对骆成骧的文章赞赏有加。破格推荐骆成骧进入尊经书院学习。

他们不知道,此举彻底改变了骆成骧的人生。

这尊经书院虽然挂着书院的名头,但是和那些教授儒家经典的传统书院完全是两码事。

这尊经书院其实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他不教授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这些,反而会教授不少西方科学技术。就连老师都是接触过西方文化,甚至出国留学过的。



也不知道高培和杨锐是怎么想的,这尊经书院怎么看都不是为了科举培养人才的。而骆成骧却志在科举,他们推荐骆成骧去尊经书院,岂不是南辕北辙了?

不管怎么说,骆成骧在尊经书院学到了当时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大开了眼界。至于书院不教的科举相关内容,他只得等下课后自己补。

就这样,骆成骧明显在分心学习,竟然还得到书院讲师王闿运的器重,没少给他开小灶。

3年后,骆成骧学业有成,成功从尊经书院毕业。此时的骆成骧已经今非昔比。就在这一年,他就考中了秀才,接着他又高中举人。



值得一提的是,骆成骧的成绩名列四川省第三,由此足以看出骆成骧的本事。

就在骆成骧打算再接再厉,一鼓作气考中进士的时候,他遇到了滑铁卢。

骆成骧毕竟年纪还小,加上又是第一次考进士,因此十分紧张。结果导致他发挥失误,最终名落孙山。

此时一个问题摆在了骆成骧面前:要不要返乡。



往返在路上浪费时间不说,光路上的盘缠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懂事的骆成骧不愿给父亲添麻烦,于是选择留在京师,等待下次大考。

在同乡的帮助下,骆成骧得以在八旗官学找了个差事谋生。以他的水平,教那些八旗子弟读书识字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精进学业,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调整心态,为下一次科举做准备。

仅凭8个字,看哭皇帝,钦点状元

光绪二十一年,骆成骧再次参加科举。这一次他一路过关斩将,成功闯到最后一关,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其实到了这一步,骆成骧的进士身份已经十拿九稳了。殿试的目的,一来是让皇帝熟悉下新一批的进士。二来也是给进士们排个序。尤其是前三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其身份与普通进士可谓是天差地别。

这殿试的考题,都是皇帝亲自拟定的。考的内容也和四书五经无关,而是考查考生的见识和阅历。

而光绪皇帝拟定的殿试考题更是直截了当“如何让大清富强起来?”

这个问题既是考题,也是一直困扰着光绪皇帝的难题。



此时的清朝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了。尤其是刚刚结束的甲午战争,更是将清朝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底气全都打碎。洋务运动几十年的努力,全都化作泡影。

光绪皇帝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又该怎么做?

其实这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说简单是因为,但凡在朝堂上待过几年的人,多少都能说出些一二三来。毕竟当时的清朝问题多如牛毛,随便挑出几个来讲一讲,就能过关。而这对于那些官宦世家的子弟,自然不是问题。



可是像骆成骧这样的大多数考生就没这个条件了,因此这题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太难了。

大多数人只得引经据典地说一些车轱辘话。或者写一些华丽但是空洞的话。

光绪皇帝一连看了几十个考卷,越看越不耐烦起来。这些人的东西纯粹是在凑数,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

当他翻开新的一张考卷时,顿时被里面的内容给吸引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8个大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翻译过来就是“君王遇到忧患,那是大臣的责任。君王遇到屈辱的事情,那么大臣应该以死明志。”这反映出试卷主人忠君报国的理念,并且愿意为了这一理念赴死。

要知道,光绪皇帝当时就是个傀儡,手中并无什么实权。朝廷大权掌握在慈禧太后及其心腹手中。

而那些大臣们平时根本不把他这个皇帝当回事。现在有人愿意为了他赴死,他能不感动?



光看这8个字,光绪皇帝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而当他看完试卷的内容后,更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当即宣布,此人便是这一科的状元。

当时考试为了保证公平,是要糊名的。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份考卷是骆成骧的。

而骆成骧之所以能胜出,除了那8个字,更是因为他的内容。



这时候,在尊经书院学的东西就派上用场了。

骆成骧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说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比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处处都是言之有物。

而且他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高大全”的方案。说实话,以当时清朝的状况,真要是那样的方案,根本做不到。别的不说,来自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第一个反对。

而骆成骧最后给出的方案是:先从教育入手,先普及了实用的新式教育再说。



这么做,虽然无法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但是无疑是有用的,关键他并没有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容易遇到阻力。

年纪轻轻能深思熟虑到这种地步,这状元可谓是实至名归。

知遇之恩,涌泉相报

骆成骧的建议虽然好,但是太慢了。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需要一个见效快的方案,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骆成骧虽然也觉得清朝要变革,但是他不看好康有为等人的做法。因为他明白,来自守旧势力的反噬很快就会来的。



果不其然,“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百日就被慈禧太后给废止,光绪皇帝也被软禁起来。

骆成骧恨那些忽悠光绪皇帝变法的人,要不是他们,光绪皇帝也不落得如此下场。但是他更恨自己,没能保护好皇帝。

就像他说的“主辱臣死”,他也曾想过一死了之。但是光绪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他如果就这么死了。光绪皇帝怎么办?光绪皇帝“让清朝变得富强”的理想又该怎么办?

此后,他便以一己之力去推进自己的计划,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上。



好在慈禧太后并没有刻意为难他这个光绪皇帝钦点的状元。

他先是出任贵州和山西的乡试主考官,后升任山西提学使。后来又出任新筹备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首席提调,负责处理学校的大小事务。

离开京师大学堂后,他又先后在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大学的前身)、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多个学校任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其名言“世上唯有读书高”激励了无数学子,让他们废寝忘食地学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骆成骧的生活十分清贫,平时吃饭都是两菜一汤。汤就是菜汤,而菜也都是青菜。有的时候连青菜都吃不起了,只得饿肚子。

而他的钱,全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上。比如有一次,有好友知道他的情况,送给他4000大洋。当时他正是四川高等学校的校长,于是把这笔钱直接投入给了学校,他自己没有留下一分一毫。

光绪皇帝一生最大的成就大概就是发掘出了骆成骧。骆成骧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他的一生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光绪皇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