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热情与好奇,而不是在学校取得高分数、好成绩。

01

这些年,因为做家庭教育工作,看过太多初中高中后躺平的孩子,我发现:这些几乎都是小学成绩优秀的孩子!

小学时成绩表现优秀的孩子,上了初中后会分流成不同的层次。

会有几个持续优秀,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但至少有一半在上中学后慢慢平庸,也会有那么几个孩子陷入厌学、抑郁的漩涡当中难以再拨出腿来,令父母伤心至极!

其实小学成绩优秀并不代表孩子以后一直优秀,更不能决定是否能找到好的工作。若父母明明知道孩子在学习文化课上的资质一般,却逼着上小学的孩子通过刷题、上辅导班来提升课内成绩,其实根本没必要。

因为不管父母和孩子付出再多的努力,取得再好的成绩,上中学后很快会被打回原形——孩子放在一群孩子当中,成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前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说不浪费是假的。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影响到亲子关系,也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求知欲,那还好一点。高强度的学习习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锻炼孩子坚韧的品格。

但是,如果小学阶段“鸡”娃严重影响到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厌学,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那真是得不偿失。



02

父母看自己生出的人类幼崽,总带有天然美颜:我家的宝是最好的!

所以,娃儿考不了前几名就莫名地失落、伤心、焦虑,无法接受。脑补各种关于孩子的前途:考不上好高中就不能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赚不到轻松稳定的钱。。。。。。

于是带着“为孩子好”的想法报辅导班、研学营,投入大量的感情、金钱、精力,使劲“拨苗”。

结果搞到孩子厌学、躺平,大人也精疲力尽、痛苦不堪。

我还发现,正在养育第一个孩子且比较要强的父母特别容易拥有“鸡”娃情结。

等到养育二胎后就佛系多了。

有人会说:功利性的教育社会,我们能不被动地卷吗?

确实,社会越来越卷。

我们作为当下时代中个体,很难不受影响,不得不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父母的要想为孩子撑起一片不被压扁的天空,是挺难的。

但是,谁让我们是父母呢?我们少焦虑一点,孩子可以更自在一点;我们更智慧一点,孩子以后的路就更宽阔一点。



03

有的孩子,家长没怎么管,孩子却成绩非常好!有的孩子,家长费劲巴里的管来管去,还上着辅导班,成绩却一般般。我们可能直觉认为:这是智商有高低的缘故。其实不一定,很可能是学习热情的问题。因创立智力测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曾举出智力的三大核心要素: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和热情。那些看起来挺聪明但是就是将“聪明”劲不用在学习上的孩子,因为他的学习动力不强,学习效率较低,效果肯定不会好。反之,一个智商同等的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抱有较大的热情,学习效率肯定高,成绩也自然好。学习“热情”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内驱力”。热情从哪里来?有天生的因素,也有持续的正反馈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感。比如一个孩子,有段时间他学习的时候比较用心,一段时间下来取得了好的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家长的鼓励,就会学得更有干劲了!若是这种干劲能够持续,学习成绩就不会差。但若是某个阶段受到打击,干劲遭到破坏,孩子可能会泄气,严重的孩子甚至会破罐子破摔,再也提不起干劲来,于是躺平了。

所以,对普娃家长来说,能够用恰当的方式鼓动起孩子的干劲,并能及时发现孩子泄气的苗头并纠正,是极其考验家长能力的。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热情与好奇,而不是在学校取得高分数、好成绩。

孩子的成长、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变化的过程,不仅孩子在不断地尝试、成长,更需要父母用心关注并灵活调整引导方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