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乡村地名,我们能想到的是一个个村庄的名字,一条条乡间小道的名字,它就像晨间的朝阳、夏日的清风、黄昏的炊烟……承载着割舍不断的乡音、乡韵、乡情,标记着漫漫来路,指引着未来方向。2024年,娄底市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批量开展乡村道路命名工作,为1954条乡村道路办理了“身份证”,并推动乡村地名“入网”“上图”,让每条“回家的路”都有一个温暖的名字,激活乡村振兴“地名密码”。
锚定精准命名方向,让乡村“有名”
在乡村地名命名上持续发力,制定《娄底市乡村道路命名(更名)操作指南(试行)》,严格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管理,探索建立“村组拟名、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市级指导”乡村地名命名(更名)四级管理制度,规范乡村地名管理。突出当地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时代精神四个结合,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新命乡村地名既能反映当地时代特点,又能延续文脉,唤起乡愁。如在双峰县金开街道的一条乡村道路被命名为“和美路”,因该路沿线均为和美屋场,寓意着村民和和美美。新化县水车镇扶竹村,从《孟子·告子上》中获取灵感,产生“扶仁”“扶义”“扶礼”“扶智”“扶信”等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受到村民的点赞。这一命名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市共命名更名乡村道路1954条,用新时代的乡村好地名展示和提振和美乡村精气神。
擦亮地名文化底色,为乡村“扬名”
制定《娄底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工作实施方案》,推动市县两级制定《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大地名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力度,积极做好地名保护名录收集整理工作,收集整理地名文化保护名录56条,打造地名文化保护精品工程。
开展“保护地名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娄底乡村地名故事征集活动,收集整理地名故事85个,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深挖地名的来历含义,讲好地名背后的故事。打造“娄底地名故事”品牌,全方位、多形式讲好娄底地名故事,多元化呈现娄底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目前新湖南“娄底地名故事”专栏总点击量超110万人次。通过地名文化品牌的打造,唤起了群众的乡土记忆,传承了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实现优秀地名文化为乡村“扬名”。
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为乡村“亮名”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乡村著名”小程序,持续加大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力度,在各县市区对辖域内乡村居民点、自然地理实体、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地名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入库的同时,引导群众自主采集上传特色农家乐、和美屋场、养殖基地、采摘园、快递物流点等惠农助农兴趣点。截至目前,全市共采集“点亮”1918个兴趣点,使地名更好地服务群众的生产生活、公共出行,用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重点加强“老年食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民生服务资源的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工作,标注完善了小科社区老年食堂、安家老年公寓、娄底市康复养老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了地名助力公共服务的作用,充分彰显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带来的“满满幸福”。
“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乡村“著名”
以“地名+品名”“地名+旅游”“地名+文化”为载体,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将地名与乡村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著名”。结合养老、未成年人保护、救助工作,打造娄底地名文创产品;冷水江“水云峰黄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双峰“永丰辣酱”、涟源“桥头河萝卜”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化黄精”入选农业农村部区域公用品牌目录;“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获评“中国好故事”国际传播精品案例。(通讯员 王晶晶 彭姣君)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