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古拉格群岛》《第一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楼》。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于1962年,这是索尔仁尼琴的成名作,是他关于专制社会恐怖统治的第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在叙事上也别具一格:人物只塑造了主人公伊凡,地点限定为苏联劳改营,故事的发生时间浓缩为一天。说白了就是记流水账式的一天,描写的是伊凡在劳改营里从早到晚的生活状况。这个生活是相当凄惨的。



索尔仁尼琴花了大量笔墨写尽了劳改营里生存的种种困境,这首先是身体直接感受得到的,有着切肤之痛的困境,包括恶劣的气候、繁重的劳作任务、极端贫乏的食物。伊凡在劳改营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饿、冷、累。

“菜汤一天天的老不换样,这取决于给冬天准备的是什么蔬菜。去年准备的只是咸胡萝卜,那么从月直到第二年的月,天天都是这种胡萝卜场。而现在则是黑菜。对劳改营里的犯人来说,吃得最饱的时候是月,因为那时无论什么蔬菜都接不上了,只得用粮食来代替。月份最糟剁荨麻放在大锅里熬。”



伊凡每天的食物是冷冰冰的菜汤,外加极差的不够填满肚子的黑面包,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什么吃的,每天都在忍受饥饿和寒冷。西伯利亚严寒的侵袭,寒气逼人,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极寒天气,北风使劲地吹,壤例刺骨。

更惨的是,他们还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摸着黑、冒着严寒在外干一整天的活。劳改营里繁重的劳动有它的特点,即是奴隶劳动的驯服性和它的无偿性。囚犯们每天被逼着在天寒地冻的北极和西伯利亚野外持续体力劳动十二个小时以上,比如在日广野伐木、修铁路、开凿人工运河、到地下矿井挖煤等等。可他们得到的是每天食不果腹的黑面包和一勺烂菜汤,寒冷和饥饿使无数人死去,而且是没有墓地的倒下就算入土。



劳改营里的营吏们不但对可怜的囚犯没有丝毫怜悯,反而凶狠残忍得“没有任何实际的或道德的笼头可以约束这些天性”,他们甚至会对因生病而不去上工的囚犯处以枪决,却可以不接受任何调查,也不必对任何行为做出解释。凡是开枪的人总是对的,凡是被打死的人总是错的。这种对营吏们的绝对服从,使胡作非为地杀害犯人就成了常有之事。

总之,在这部小说中,索尔仁尼琴用“真话”说出了劳改营的“真相”,专制社会中,惩罚、迫害摧残各种“犯人”,尤其“政治犯”的恐怖所在。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侮辱、折磨、摧残、饥饿、病魔、拷打、虐待、盘剥甚至枪杀,便是劳改营日常的现实与真相。



这里根本没有任何的权利,只有无尽的义务,每个人都朝不保夕,如同奴隶一般,被反复的奴役,最后知道身体和精神遭受双重的折磨,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这让我们见识到了专制社会的国家机器和统治工具的残酷和暴力。

恐怖、暴力的统治!

十月革命本来为民众带来了希望,可是随后新社会、新制度的尝试失败,将苏联带入了无尽的深渊,一个更加专制的社会到来。一种类似于极权的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人性的自由背离,甚至是开历史的倒车。



新经济政策开始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迅速工业化的要求,而且还滋生出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粮食收购危机、社会矛盾尖锐,再加上30年代世界大萧条。国内外问题互相交织,对政权的生存构成了严峻威胁,为了维护统治,法律和制度遭到了破坏,整个社会进入到暴力和恐怖统治之中。

而这个恐怖统治的标志就是契卡。契卡成为恐怖行动的全权执行者,它所拥有的权力足以使其成为一个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握有生杀大权的强权和镇压机构。除了枪决,关押进劳改营也成了惩戒的主要手段。

契卡可以随意的带人走,根本不需要什么证据,说你有问题就有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逼供让你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最后投进劳改营,一个封闭式的空间里。在这里面对的将是更加残酷和暴力的统治,身体和精神的折磨。

本文参考文献:

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王菲.《绝境中的存活——对索尔仁尼琴“劳改营小说”的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