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原名李兴唐,生于1906年5月12日,籍贯山西省崞县。他的童年在乡间度过,早期接受传统私塾教育,随后进入当地小学就读。少年时代的黎玉,虽然身处偏远的乡村,但他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止。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他逐渐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在崞县中学期间,逐步被激发了对社会变革的兴趣,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社会动荡,国家危机四伏。这一事件深深震撼了黎玉的心灵,促使他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崞县中学,黎玉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同组织和领导了学生上街游行,发动了抗议活动。
黎玉还在学校内创建了多个组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读书会”和“协进社”。这些组织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等形式,传播进步思想,推广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念。黎玉担任了这些组织的骨干角色,并通过墙报、专栏等方式,倡导社会改革、民主进步,尤其强调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团结。
青年时期的黎玉
在校期间,黎玉还创办了刊物《撼阴报》,这份报纸成为了推动学校思想变革的重要阵地。他通过撰写一系列进步文章,向师生传播社会主义理念及共产党的理论,同时也借此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逐渐形成了更加成熟的革命思想。他也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组织起来的力量,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1926年7月,崞县中学地下党支部正式建立,黎玉的革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1926年9月,他通过刘保粹和冯汉瑛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黎玉在党的安排下,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并在其中逐渐担任了重要职务。他被推举为国民党崞县党部常委,负责处理党务事务,并同时担任崞县中学党支部书记。
黎玉
1927年4月12日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的反动势力大肆清洗共产党成员,全国范围内的共产党员陷入了极大的危险。黎玉所在的地区也不例外,许多革命同志遭到逮捕,组织遭到瓦解,社会局势变得愈加复杂和动荡。1928年3月,黎玉被国民党除名,随即被关押进了太原第一监狱,面临着严酷的审问和刑罚。在监狱里,黎玉坚守着共产党员的信仰,不屈不挠,始终没有向敌人低头。经过近一年的关押,直到1929年,黎玉才终于获得保释。
出狱后的黎玉并没有放弃革命事业。1929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法政学院,开始了新的学术和政治生涯。在北大的求学过程中,黎玉通过多方渠道重新与党的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再次回归革命的怀抱。尽管他在学术上有了更多的积累,但他始终明白,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依靠党的力量,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所以黎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更加直接的方式投身革命,投身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路,继续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
在北京大学毕业后,黎玉接受组织的安排,先后在北平、天津、唐山等地进行工作,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在天津,黎玉出任市委书记,肩负起了党组织的领导责任。他与当地的工人和农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开展群众工作,推动工人运动。在这一过程中,黎玉尤为重视工人运动和劳工问题,尤其是在1934年,他组织并领导了开滦五矿3万名工人的大规模罢工。随着时间的推移,黎玉的革命事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6年,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安排下,黎玉被调到山东,担任山东省委书记。
黎玉
抗日战争爆发后,黎玉作为山东省委的重要领导,积极组织和发动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迅速动员了人民群众加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尤其是在徂徕山起义中,黎玉亲自担任起义部队的政治委员,并亲临指挥,为我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武装抗日事业打响了第一枪。随后的几个月里,山东各地纷纷爆发了武装起义,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抗日武装斗争局面。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3月,山东先后有十几个地区爆发了规模不同的武装起义。
随着起义的不断蔓延,黎玉意识到,单靠地方性的游击队力量,难以长时间支撑起抗战的全局,必须依靠更强的正规军力量。在1938年4月,黎玉前往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提出了增派干部和军队支持山东的请求。毛泽东高度赞赏了黎玉的工作,并认为仅一个团的支援远远不足,决定派遣更多的部队前往山东。
第一支部队便是由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与第129师津浦支队为基础组成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这支队伍由肖华担任司令员和政委,成功开创了冀鲁边平原抗日根据地,迅速控制了包括15个县在内的广大地区,兵力达到2万多人。第二支队伍是由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及第685团与地方武装合编而成的苏鲁豫抗日支队,兵力约为8000人。这支部队的领导者包括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他们带领部队迅速进驻山东。
黎玉(左二)与陈毅(左三)
在这些支援力量的帮助下,山东的抗日局势迅速发生了变化。最为关键的还是黎玉所领导的八路军山东纵队。该纵队由最初的地方起义武装基础上改编而成,划分为8个支队,活跃在鲁中、鲁南及胶东地区,兵力达到4万余人。
随着战争的深入,黎玉在党内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1940年,黎玉被任命为山东战时工作执行委员会主任,全面领导山东的抗日工作。这个委员会实际上行使着相当于省政府的职能,意味着黎玉在山东的领导地位已得到了巩固。1943年起,黎玉又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政委,进一步强化了他在山东抗战和政务中的权威地位。黎玉还担任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副书记,领导着山东地区的党的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黎玉的工作并未停歇。1945年8月,在党的“七大”上,黎玉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8月,黎玉还被公推为山东省政府主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政府的最高首长。
山东抗日根据地
而黎玉的革命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将新四军北移山东的战略决策,山东分局也在1945年12月被改组为中共中央华东局,由饶漱石担任书记,黎玉则担任副书记。但饶漱石与黎玉的关系并不和谐。在山东的土地改革和“三查三整”工作中,饶漱石对黎玉采取了打压态度,指责黎玉存在过度个人主义的问题,甚至利用一些小事对黎玉进行攻击。例如,饶漱石借黎玉的一张错误的标语,指责黎玉个人主义严重,制造了许多矛盾和不和。
黎玉对此极为愤怒,曾当场质问饶漱石:“哪里有这样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吧!”尽管饶漱石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也表现出过度个人化的倾向,但历史上对黎玉的评价依然是正面的。回忆起这段往事,黎玉自己也曾表示,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但饶漱石的做法却让他深感不满。
1954年,陈毅在一次座谈会上对山东的“反黎玉斗争”作了评论,他指出,饶漱石在报告反黎玉斗争时,完全抹去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试图将自己置于绝对的正确立场,忽略了党内的斗争背景。
陈毅与粟裕
黎玉的革命历程,是贯穿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抗日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黎玉一直在山东工作,积极领导抗日斗争,推动地方政权建设。直到1949年3月,他随着华东局南下,离开了自己工作了整整13年的山东。
晚年的黎玉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党史资料的征集与整理工作中,致力于准确记录党的历史与革命过程,确保革命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1983年,为了更好地提供相关党史资料,他特地回到了徂徕山起义的旧址。此时他已经77岁高龄,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但他依然怀着满腔热情,回到曾经的战斗之地,探访了当年的战友,并缅怀起那些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烈士。黎玉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和当年参与起义的同志们一起回忆起义的细节与艰辛,他通过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将这一段宝贵的历史再度传承下去,向后人传递着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
黎玉的晚年并未完全平静。虽然他为党和人民贡献了一生,但也曾因一些历史的误解和错误结论,饱受冤屈。特别是在1948年,因党内一时的政治斗争,黎玉的名誉曾一度受到严重影响。在这一段艰难岁月里,黎玉始终没有放弃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也没有因个人的不公正遭遇而动摇过信仰。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为党无私奉献的精神,最终得到了历史的公正回馈。
黎玉一家人合照
1986年3月,尽管黎玉的身体因长期劳累而日渐虚弱,仍然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着。这一年,黎玉终于迎来了一个久违的好消息——中共中央和山东省委撤销了当年1948年做出的错误结论,为黎玉恢复了政治名誉。围绕在他身上的阴霾,终于在党和人民的公正之下逐渐消散。
黎玉的身体已不再支持他继续奋斗。两个月后,1986年5月30日,黎玉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位为党和人民付出了毕生心血的革命者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素材来源:
[1]叶介甫.抗战时期,黎玉在山东的战斗岁月[J].春秋,2021,(04):12-17.
[2]杜玉卿,赵福山.黎玉,一个本应耀目西柏坡的名字[J].党史博采,2000,(06):44-45.
[3]周星夫.忆抗战时期的黎玉[J].春秋,1996,(0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