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5日,村民在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茶场采摘春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贺春雨 摄)
新华社贵阳1月13日电 题:西南小城的新茶事
新华社记者李惊亚、郭可树、杨欣
虽然时值寒冬,在贵州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茶农们仍然在茶园里忙碌——他们正对茶园进行冬季管护作业,以期促进茶叶提质增产。
距离茶园不远处的助农直播间里,一场“升级改造”也正在进行。“我们要为今年夏季新茶上市后更好地进行销售做准备。”红渡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毅说,村里种有小叶苦丁茶,经加工后在直播间销路还不错,去年有一场直播卖了6000多元。
地处中国西南的小城遵义是种茶大市。据遵义市农业农村部门统计,全市优质茶园约200万亩。余庆的小叶苦丁茶、湄潭的绿茶、正安的白茶……当地茶叶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受到全国众多茶友的喜爱。
在有着约60万亩茶园的遵义市湄潭县,茶产业使得乡村呈现生机勃勃景象,乡村的大幅标牌除了“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还有“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然而40多年前,湄潭种茶规模小,比较优势并未转化成富民产业。为打破贫困“魔咒”,20世纪80年代初,核桃坝村村支书何殿伦决意“吃第一口螃蟹”,他从茶科所引进优良茶树苗木,带动村民种茶,造就了当地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近年来,当地茶产业面临新挑战:名优茶市场日趋饱和,传统产业转型需求迫切。
“湄潭茶叶在业内知名度很高,品质优、产量大、出品稳,鲜爽十足,非常适合用作新茶饮的基底。”42岁的湄潭县“新茶人”魏矗巍说。
2021年,魏矗巍将新茶饮生产企业引入湄潭,由他担任公司总经理。基于湄潭庞大的茶叶产量和季节风味特点,魏矗巍根据不同品牌的要求,跨品种、跨区域、跨季节,调整茶叶的配比。
目前,他的公司出货量最大的茶叶有20余种,覆盖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常见的茶饮用料,并开发了200余种各类口味的茶叶、冲泡茶包等产品。短短三年多时间,他的公司年产值已增至亿元左右,并带动湄潭茶农增收15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让更多当地农户从茶叶中尝到新甜头。
“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希望中国茶能成为全世界的开门七件事。”新年伊始,忙着为春节备货的魏矗巍,许下了更长远的愿望。
目前,湄潭全县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69家,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5类综合开发产品。
为了让茶产业更环保,制茶工艺也在提档升级,使得茶海成为遵义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过去用柴火炒茶,会产生很多燃料废渣,不仅低效,也污染环境。”贵州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经理方国红说,当前公司制茶生产线全部采用电能来完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叶品质,也降低了环境污染。
“以电气化设备取代煤、柴和生物颗粒制茶,越来越多的茶企走向了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遵义供电局市场营销部总经理郑之轩说,遵义市已累计完成电制茶项目108个,替代电量超3477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93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20吨。
如今在遵义,绿色、环保、干净制茶成为新风尚,产业链延长、新茶饮飘香,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茶海之心”景区、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等茶旅融合新场景不断涌现……氤氲茶香交织成更怡人的产业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