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冬至过后,乌苏里江畔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一天比一天冷,五林洞镇关门村的脱贫户程世柱却越发忙碌。眼下正值“东北黑蜂”的越冬时节,为保证黑蜂成活率,程世柱每天都要仔细检查自家蜂窖内的温度变化。
“以前都是自己摸索着养蜂,效益不高。现在好了,村里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有企业上门收蜂蜜,蜂农们再没啥担心的了。”程世柱说。随着养蜂技术的不断提升,近年来程世柱养殖的黑蜂已从最初的10箱发展到了40箱,每年可增收4000多元。
据了解,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乌苏里江中下游、三江平原东缘,素有“东北黑蜂之乡”的美誉。站在乌苏里江边隔岸眺望,俄罗斯哈巴边区比金市若隐若现;而饶河当地的黑蜂也正是由俄罗斯引入——经过近百年几十代的自然隔离繁殖和培育后,目前已成为适应中国东北生存环境的独特地方优良蜂种,并于1979年正式定名为“东北黑蜂”。
1980年,为保护地方优良蜂种,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饶河东北黑蜂省级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就是“东北黑蜂及蜜源植物”,这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为保护单一蜂种而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正是这一系列发展变迁,为饶河不少农户带来了“甜蜜生活”。
这个冬天,大通河乡青山村的脱贫户郭守振就因为黑蜂有了份额外收入。“现在每天都去厂里给蜂蜜贴标签,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活也不累,总比在家‘猫冬’强吧。”郭守振告诉记者,利用农闲时间,他到饶河县黑蜂园蜂业有限公司找到份工作,同村还有6位脱贫户通过“公司+脱贫户”的模式获得岗位,既学到了养蜂技术也提升了收入。
目前,饶河县正以东北黑蜂龙头企业、养蜂合作社为载体,以东北黑蜂产业整合、效益提升、集群发展为重点,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养蜂户增收,其中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588户养蜂户,户均实现年纯收入超5万元,带动脱贫户85户135人。
截至2023年底,保护区内现有蜂群总数4.5万群,蜂场552个,蜂蜜产量1500余吨;蜂产品加工企业13家,合作社47家;年加工能力12385吨,有蜜、粉、胶、浆四大系列120余个品种的产品;带动养蜂就业人口1500人,为蜂农每年带来收益3万~20万元。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业态的加持更为“东北黑蜂”产业发展注入活力;饶河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也推动了电商直播、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黑蜂蜂蜜等特色农产品正搭乘“电商快车”远销海内外。
“一号链接!饶河黑蜂椴树蜜来了,大家有需要的赶紧拍……”在饶河当地知名“三农”网红卢小开的电商直播间里,实时在线人数达到2万以上是“常态”,他的全网“粉丝”数量也早已超过千万;而满屏的“弹幕”,都是诸如“蜂蜜还有吗”“什么时候发货”“下次什么时候还有”之类的询问,热闹非凡。
近年来,为助力特色农产品上行,饶河县专门打造了电商直播基地,从选品、销售、仓储到物流实现有效衔接,还免费为一些新农人主播提供培训,最大限度“缩短”特色农业产业同广阔消费市场的距离。
“我身后的电子屏上就是直播基地的销售数据,实时更新的,最近涨势喜人!”饶河县电商直播基地负责人王永亮告诉记者,基地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大型物流公司达成配送合作协议,以“低价高质”的服务推动黑蜂蜂蜜等特色农副产品走向全国。
如今,饶河结合农产品季节性产出和消费者“求新求鲜”特点,分时推出四大系列500余种农林产品,2023年全县农产品网销额实现10.3亿元;同时打造“电商+旅游”新业态,每年吸引约5万名游客到饶河休闲度假,带动当地农家乐增收超300万元。
“饶河虽地处边疆,但却有独特优势,既是全省第一个中国生态食材之乡,国家级黑蜂自然保护区又和县域面积完全重合,是推介天然食品和生态食材的金字招牌。”饶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伟东表示,目前县里正大力实施“电商+企业+农户”的订单营销模式,建立饶河东北黑蜂养殖基地160处、绿色水稻种植基地2000亩、鲜食玉米种植基地740亩;并依托“兴村助农”行动的带动,帮助156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平均每户达到2400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唐旭 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