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说过 “木桶效应” 吧,它在经济学、心理学上经常被提及。简单来讲,一只木桶最终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说了算。

把这个理念延伸到健康方面,也是相通的。肠道作为人体负责消化与吸收的关键脏器,如果它出了问题,极有可能成为影响我们整体健康的那块 “短板”。

可是当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都齐刷刷地显示 “正常” ,还是经常感觉肠道不舒服,甚至蹲坑蹲的怀疑人生,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你又该从何下手呢……



前不久汤臣倍健联合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推出内稳态健康评估体系,对内稳态概念的多维度量化评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还建立了极具创新性的代谢健康量化模型 ——“健康状况图谱”(HSM),为能够全面反映个体空腹时的健康状况和餐后的代谢稳态恢复能力提供了全新的评估方案。



他们从各地召集了 111 名年龄在 20 到 70 岁之间的个体,涵盖健康、肥胖和代谢高危等多不同健康状况,对他们空腹及摄入含糖类、脂类、蛋白质食物后多个时间点进行检测。通过设立 “健康表型状态评分”(HPS)和 “弹性稳态评分”(HRS),对他们的健康状况进行打分,来综合评估个体代谢健康。



原来,表面看起来健康的人,内稳态的差异很大。即使是内稳态弹性综合评分相近的个体,通过“健康状况图谱”还能进一步发现不同个体在餐后糖、脂和氨基酸代谢应答方面依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助于识别那些特定营养素代谢稳态受损的个体。例如,糖代谢稳态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血糖上升速度较快,而恢复速度较慢;而脂代谢稳态能力较弱的人则可能在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幅度较大。

研究还观察到,体力活动水平、夜晚睡眠时长以及特定的肠道菌群结构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代谢稳态能力,而肠道中特定有益菌丰度较低的人群整体代谢稳态能力较差。

我个人还是比较希望研究团队能继续发力,加快健康状况图谱的优化和推广应用。想象一下,要是后续它能在肠道疾病预防、精准营养干预这些关键领域落地,就可以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调整日常的生活节奏与饮食搭配,健康水平岂不是也能大大提升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