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可华夏大地上并不太平,接连发生的地震事件,如同警钟般敲击着人们的神经,引发人们对于灾难发生的恐惧与惶恐之情。
地震受灾人群
不过我国有这么11个省份或地区,因不在地震带上,在一定程度上能享得安宁,被誉为最安全的地方,不知道你的家乡是否在其中。
那么究竟是哪11个省份或地区?不在地震带上就可以完全避免地震灾害的发生吗?
地震的威力
地震,如同潜伏在地壳深处的巨兽,一旦苏醒,便会释放出毁天灭地的能量。地震的强度主要看震级,震级每高一级,释放的能量就能增加30倍以上。从轻微的晃动到山崩地裂的巨变,地震用不同的等级划分着它的破坏力。
地震
弱震,如同地球的低语,震级小于3级,常常在人们毫无察觉中悄然而过。有感地震,震级在3级到4.5级之间,像是不经意的推搡,让人们意识到地球的“呼吸”。
中强震,震级在4.5级到6级之间,开始显露它的破坏力,房屋摇晃,物品掉落,警示着人们危险的逼近。而当震级达到6级及以上,强震便会降临,带来严重的破坏,甚至夺走生命。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更是如同末日降临,足以摧毁一切。
智利瓦尔迪维亚9.5级地震
1960年智利瓦尔迪维亚9.5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记录到的最强地震,持续整整一个月,如同地球的怒吼,引发了高达25米的海啸,将沿海城市夷为平地,数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这如同电影《2012》中灾难场景的现实版,令人不寒而栗。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则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伤痛,这两场强震夺走了无数生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成为我们铭记灾难、汲取教训的历史印记。
地震
地震的发生并非无迹可寻,它与地球的构造运动息息相关。地球的板块如同巨大的拼图,不断地漂移、碰撞、挤压,在地壳的薄弱地带积聚着巨大的能量。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冲破地壳,导致地震发生。
板块活动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占全球地震中的绝大多数,而且震级通常很大,破坏力极强。火山爆发和板块移动能引起地震,不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比较罕见。
板块活动
地震多发生在板块边缘,这些地方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常常是地震的高发区。环太平洋和欧亚地震带是地球上两大地震多发区,我国恰好位于这两个带之间,所以地震灾害经常发生。自20世纪起,我国遭遇的6级及以上大地震已超千次。
我国地震多发区集中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共划分出23个地震带。多数地方都有可能遭遇地震风险,相对安全的港湾:并非绝对的庇护面对地震的威胁,人们自然会寻求安全的庇护之所。
地震
幸运的是,在中国,存在着一些相对安全的区域,它们远离主要地震带,地质构造稳定,地震活动较少。这十一个省份/地区分别是:浙江、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浙江历来没遭遇过5.5级以上的强震,就算以前有过,震级也不高,破坏力也不大。这个地方的位置和地质构造很有关系,与其相邻的上海,同样未处于主要地震带上,享有相对的安宁。
其他几个省份,如重庆、湖北、湖南等,也因为地处板块内部,地质构造稳定,地震活动相对较少。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相对安全”并不等同于“绝对安全”。就算不在地震多发区,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发生地震。
例如,贵州虽然位于扬子地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但与云南的滇东地震带以及四川西部的地震带距离较近,一旦邻近地区发生强震,贵州也可能受到波及。广西位于两大板块交界,但大部分地方离板块边界有点远,所以地震不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有风险的。
地震
即便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然而,面对地震这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除了地理位置的选择,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也至关重要。
建筑的抗震之道
遇到地震,建筑物就是我们最直接的保护伞。牢固的建筑可以抵抗地震,保护大家的安全。我国的建筑抗震标准,凝结着无数工程师和建筑工人的智慧,也承载着人们对安全的期盼。“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图片来自网络
这十二个字,“小震不坏”,指的是建筑在遭遇较小震级的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不发生损坏,或者只发生轻微的、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损坏。这就像是一块结实的盾牌,把地震的震动都挡在外面。
“中震可修”,指的是在中等强度地震的作用下,建筑物虽然可能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坏,但可以通过维修和加固措施恢复正常使用,这就像一个能吸收地震能量然后自动恢复的弹簧。
大震不倒
“大震不倒”,指的是在遭遇强烈地震时,即使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也必须保证主体结构不倒塌,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这就像一个不倒翁,即使在地震的剧烈摇晃下,也能够屹立不倒。
我国的建筑抗震标准,是根据科学依据、地震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的。这事儿一直在变,随着技术和实践经验的进步,它越做越好。
地震
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工艺、新的抗震技术,都在不断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为人们筑起更加坚固的安全屏障。尽管我们努力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但地震仍然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
当地震来临时,正确的逃生方法至关重要,它关乎生死,不容忽视。“就近躲避、扶稳抓牢、单手遮挡、小步快走”,这十六个字,是地震逃生的黄金法则。“就近躲避”,指的是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避到附近的安全地点,例如坚固的桌子底下、承重墙的墙角等。
就近躲避
不要试图跑出建筑物,因为在剧烈的摇晃中,奔跑很容易摔倒或被掉落的物体砸伤。“扶稳抓牢”,指的是在躲避过程中,要扶稳身边的固定物,防止摔倒。如果在床上,要紧紧抓住床沿,以防被甩下床。
一只手挡头,另一只手搭在东西上。人的头可是全身最娇贵的部位,一定要好好保护哦。“小步快走”,指的是在地震结束后,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不要乘坐电梯,要走楼梯。撤离时要小步快走,防止摔倒。
地震预警
除了掌握逃生技能,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预警能力。在手机、电视等设备上设置地震预警功能,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结语
地震,是大自然力量的展现,它提醒着我们人类的渺小,也警示着我们敬畏自然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界的破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自然灾害少一些,我们就得跟大自然好好相处,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源:
1,《【济震小科普】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大众网
2,《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人民网
3,《遇到地震怎么办?牢记四个动作》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