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多发区大揭秘,这些地方一定要警惕!地震频发,这些地区为何如此 “活跃”?一、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 “常客”—— 台湾地区二、板块碰撞的 “前沿阵地”—— 西南地区三、地质构造复杂的 “震动带”—— 华北地区四、大陆腹地的 “地震高发区”—— 西北地区五、沿海地带的 “暗藏危机”—— 东南沿海地区面对地震,我们该如何应对?结语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陆地疆域内发生的地震数量,占据全球陆地地震总数的 33% 左右,然而陆地国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 6.7%。历史上那些伤亡惨重的大地震,如 1920 年的宁夏海原大地震、1976 年河北唐山大地震、2008 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都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印记。为何我国地震如此多发?这背后的关键因素是板块运动。

我国恰好处于世界上两大活跃地震带 ——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到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强烈挤压碰撞。这些板块间的剧烈作用,使得我国境内的地震断裂带活动频繁,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 “温床”。



我国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便是台湾。台湾地区处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板块间强烈的相互挤压,地壳运动极为活跃,使得这里地震频发。据统计,平均每年台湾有感地震多达 200 次以上,其中不乏破坏力巨大的强震。

1999 年 9 月 21 日 1 时 47 分,在台湾省花莲西南地区发生了 7.6 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 23.7 度,东经 121.1 度,5 时 46 分,在花莲至南投一带又发生了 7.0 级余震,福建、广东等地区明显震感。地震共造成造成 2000 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 1000 亿元以上。2024 年 4 月 3 日 7 时 58 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再次发生 7.3 级地震,震源深度 12 千米。此次地震让整个台湾地区震感强烈,台北、新北等多个县市测得最大震度达 5 级。花莲当地出现房屋倾斜崩塌、山坡土崩等灾情,至少有两栋房屋倾斜崩塌,有人员受困,台湾北部地区也有多处报告大楼玻璃碎裂。地震导致台湾地区高铁一度全线停驶,共 21 组列车受到影响,山区部分道路因落石实行交通管制。截至发稿时,花莲强震已致 9 死 821 伤。

频繁的地震给台湾地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屡屡遭受重创,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刻面临威胁。但也正是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中,台湾地区在抗震建筑技术、地震预警系统以及民众防灾意识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也为全球抗震减灾事业提供了宝贵借鉴。



除了台湾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也是地震频发之地,涵盖西藏、云南中西部以及四川中西部等区域。这里处于印度 - 澳洲板块(也称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激烈碰撞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极其活跃,板块间的挤压和断裂带活动频繁,为地震的孕育提供了天然条件。

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代表省份之一,就深受地震之苦。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一场里氏 8.0 级的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世界。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瞬间,天崩地裂,大量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山体滑坡频发,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这场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 69227 人遇难、374643 人不同程度受伤、17923 人失踪的巨大悲剧,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它不仅给四川当地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打击,也给全国人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创伤。

此后,四川依旧地震不断。2013 年 4 月 20 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 级地震,再次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弦。地震导致芦山县及周边地区大量房屋垮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救援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当地民众多年积累的家业毁于一旦,许多家庭支离破碎,人们不得不面对亲人离世、家园重建的艰难处境。

而云南同样未能幸免,境内有多条断裂带纵横交错,如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等。这些断裂带在板块运动的持续作用下,不时发生错动,引发地震。2014 年 8 月 3 日 16 时 30 分,昭通市鲁甸县发生 6.5 级地震,震源深度 12 千米。鲁甸县及周边地区受灾严重,大量老旧房屋不堪一击,瞬间倒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随之而来,阻断交通,掩埋农田村庄,给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带来极大阻碍。众多百姓失去住所,只能在临时安置点中暂避风雨,生活陷入困境。

频繁的地震灾害,给西南地区的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西南地区的民众并没有被灾难击倒,他们在一次次地震后顽强站起,积极开展自救互救,配合政府进行灾后重建。各地政府也不断加强抗震设防要求,推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同时完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力求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损失。



华北地区同样是地震灾害的高发区域,包括太行山两侧、阴山至燕山一带、汾渭河谷、山东中部和渤海湾地区等地。这里处于板块内部断裂破碎带上,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条地壳断裂带纵横交错,地下岩石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时常发生破裂变形,进而引发地震。

1976 年 7 月 28 日 3 时 42 分 53.8 秒,唐山这座工业城市遭遇了一场震惊世界的 7.8 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丰南一带,震源深度 12 千米。地震毫无预兆地在凌晨人们熟睡之际袭来,瞬间,地动山摇,房屋成片倒塌,道路桥梁被严重损毁,通讯、供电、供水全部中断。在那短短 23 秒内,唐山市区 68 万间民用建筑,有 65 万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占比超过 95%,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大量人员被掩埋在废墟之下,伤亡惨重,据官方统计,共有 242769 人死亡,164851 人重伤。邻近的天津、北京等地也受到强烈波及,不少房屋受损,民众陷入恐慌。地震发生时正值盛夏,随后又暴雨交加,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阻碍,同时也增加了疫病流行的风险。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解放军、医护人员、志愿者等迅速奔赴灾区,抢险救灾、救治伤员、安置群众,唐山人民也顽强自救,历经多年艰苦重建,才让这座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此后,华北地区小震不断。2006 年 7 月 4 日,河北文安发生 5.1 级地震;2019 年 12 月 5 日,河北唐山市丰南区发生 4.5 级地震等,这些地震时刻提醒着人们,华北地区的地震风险不容小觑。为应对地震威胁,华北地区各城市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建筑物抗震标准,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增强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力求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西北地区也是地震灾害的常发区域,包含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等地。这里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受到喜马拉雅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这些板块活动也受印度板块北移的影响)的作用,地壳运动活跃,地下存在多条巨大的断裂带,如阿尔金断裂带、昌马堡断裂带等,在板块碰撞挤压下,断裂带容易错动,进而引发地震。

2022 年 1 月 8 日 1 时 45 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一带突发 6.9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震中位于祁连山脉,人口密度较低,距离地震破裂带最近的乡镇为门源县皇城蒙古族乡和峨堡镇,极震区烈度达到 9 度。地震波及青海省祁连县、大通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民乐县、山丹县、永昌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张掖、武威、兰州等大中城市高层建筑居民震感强烈。此次地震虽因极震区附近人烟稀少,人员伤亡情况相对较轻,但极震区附近高速铁路、公路交通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给当地交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2023 年 12 月 18 日 23 时 59 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 6.2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据中国地震台网公布的数据显示,随后又发生了 306 次余震,最大的一次为 4.1 级地震,3.0 级以上地震有 9 次,3.0 级以下地震有 297 次,且多数地震发生在深夜。地震造成 127 人遇难和数百人受伤,数十万间房屋损毁。积石山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祁连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拉脊山北缘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的活动是引发此次地震的重要原因。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且正值深夜,民众熟睡时难以迅速反应,加上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抗震能力较弱,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频繁的地震灾害,不仅威胁着西北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西北地区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基础设施抗震设防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地震科普宣传,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等地,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地震隐患。这里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边缘地带,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地震密集带,即东南沿海地震带。

历史上,这一地区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给当地带来沉重灾难。1604 年福建泉州发生 8.0 级地震,1605 年广东琼山发生 7.5 级地震,1918 年汕头南澳发生 7.3 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城市与乡村瞬间沦为废墟,百姓生活陷入绝境。虽然后来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破坏性地震,但小震时有发生,时刻提醒着人们地震风险的存在。

如 2024 年 2 月 5 日 11 时 38 分,佛山市三水区发生 3.2 级地震,震源深度 8 千米;2 月 11 日 10 时 41 分,河源市源城区发生 4.3 级地震,震源深度 11 千米。这些地震虽然震级不算高,但也让当地居民明显感受到震动,引发社会一定程度的关注。当地震发生时,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一旦发生强震,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且沿海地区还面临着海啸、土壤液化等次生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灾害的破坏力。

面对地震威胁,东南沿海地区各城市不断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一方面,加大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投入,提高地震监测精度与预警时效,力求在地震发生前的短暂时间内,为民众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另一方面,强化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对新建建筑严格把关,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同时对老旧建筑进行排查加固,降低地震发生时的倒塌风险。此外,广泛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地,普及地震应急知识,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让民众在面对地震灾害时能够冷静应对,最大程度保障自身生命安全。



虽然地震的发生难以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应对方法,最大程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日常预防方面,在地震多发地区,家中可常备应急包,包含手电筒、急救药品、食品、饮用水、防护用具等,放置在易于拿取的固定位置,并定期检查更换。了解居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如公园、广场等开阔地,熟悉疏散路线。对家中物品进行合理摆放,固定高大沉重家具,避免地震时倾倒伤人,清理阳台、楼道杂物,保持疏散通道畅通。学习地震基本知识,关注官方地震预警信息,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地震发生时,若身处室内,迅速躲在坚固家具旁,如桌子、床等,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颈部,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掉落或破碎的物品。若没有坚固家具,可选择承重墙墙角处躲避,墙角在建筑结构上相对稳定,能提供一定保护。卫生间也是相对安全的地方,空间小、有水源,管道多能起到一定支撑作用。切勿慌乱跳楼逃生,高楼跳下几乎没有生存可能。若身处室外,尽快跑到空旷地区,如广场、操场、郊外等,远离高楼大厦、电线杆、广告牌、山体、河流、桥梁等容易倒塌或引发危险的物体。

震后自救互救同样关键。若不幸被埋压,要保持冷静,有条件时尽可能挪开杂物,扩大生存空间,避开上方不稳定的倒塌物。若身体被重物压住,不要强行挣脱,防止进一步受伤,可等待救援人员用专业工具施救。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备余震。尽量节省体力,有规律地敲击周围物体发出求救信号,利用手机、哨子等发出声响,让救援人员知晓你的位置。若受伤,要及时进行简单包扎止血,避免失血过多。被埋时间较长时,在有限空间内寻找食品、饮用水,必要时可饮用自己的尿液维持生命。

地震是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地震知识,加强预防应对,就能在灾难来临时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慌乱,守护好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而努力。



我国的地震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区域由于处于板块交界地带或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震频发,给当地人民的生活、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然而,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抗震设防技术研究与应用,让建筑更具韧性;另一方面,强化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应急知识,开展常态化的应急演练,使每个人在面对地震时都能冷静应对、科学避险。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在地震灾害面前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希望大家都能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居安思危,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