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豆”你会想到什么?黄豆?杂粮?但在古代,“豆”最初并不是食物的名称,而是一种容器,形如高脚盘。

在齐文化博物院,有一件奇妙的银豆,此“豆”是食器,也是礼器。


豆的出现,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一度盛行。早期的豆用来盛放黍稷,后用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是贵族宴饮时使用数量最多的盛器之一。两周时期,青铜豆逐渐成为重要的礼器,与鼎、壶等配套使用,甚至出现“无豆不成礼”的说法。

古代的豆一般为陶制或青铜材质,这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的银豆,不仅用当时稀有的银打造,还是一件“混血儿”。

银豆高10.9厘米、口径11.3厘米,主体是一个扁球形的银盒,盖与盘均装饰形如花瓣的纹饰,花瓣尖端相对、交错排列,这种“裂瓣纹”与造型都符合波斯器物的特点。银豆的盒盖上有三个体态小巧的铜质兽钮,底座为铜制喇叭形,银豆内部清晰可见青铜底座与兽钮镶嵌的痕迹。

它可能是波斯人制造的一个银盒,通过丝绸之路辗转来到王宫,或是因为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使用习惯,在加装了三个兽钮和一个底座后,变成了中国人惯用的“豆”。“波斯器物装饰风格+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两种古老文明在它身上完美结合。

寻根齐文化,一定不能错过齐文化博物院。它的所在地淄博市临淄区,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可是东方超级大国齐国的首都。“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这个城市曾被史书描绘得繁华异常。

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市临淄区文物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一个外形似牛但又与牛相异的“怪兽”——战国青铜牺尊,是齐文化博物院排名第一的镇馆之宝;秦代以前的陶俑是什么样子呢?“东周风情记录者”战国陶俑给出答案;燕王剑,燕国文物在齐地现身,证明了司马迁《史记》所载“齐燕大战”的史事确凿无疑……

齐文化博物院多角度展示了齐文化的兴衰演变过程,课本中熟悉的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田忌、孙膑等历史名人典故及相关文物,在这里都有精彩呈现。后李春秋殉车马、河崖头殉马胜迹印证着春秋五霸之首的凛凛威风;人形足敦影射了奴隶制社会残酷的等级制度;琳琅满目的精品文物蕴藏着战国七雄的辉煌历史;虎形柄铜豆、蒜头壶、银豆见证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有一个展厅常传出热烈的掌声,因为那里在上映一部描述“稷下学宫”的音乐剧。

盘点齐国八百年,相约齐文化博物院。

(大众新闻记者 张依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