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5期
从1999年到深圳,25年间,我为深圳这座城市的建设与成长竭智尽力,见证着深圳城市设计从关注实体空间形态到注重经济规律、人文、生活诉求的转变,城市设计的范式不断演进,技术体系也日趋完整。深圳是一座“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而成的城市,我能有机会参与多项建设设计、共筑深圳人的安心家园,这是我的幸运。
单樑
出生于1973年7月,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经济特区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行业科技领军人才,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先后荣获国内外各类奖项80余项,其中“山海连城计划”荣获深圳规划最高奖项金牛奖,西涌度假区、深圳市绿道网、国际低碳城、西部活力海岸带、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前海2、9开发单元等七项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一等奖。
壹
刚来深圳那一年,城市地铁线路还未开工建设,我住在距离办公室2公里外的华富村,福田区中心高楼几乎都未动工,出行主要依靠公交与出租车,最为感叹的便是深圳的干净,穿了一周的皮鞋都几乎不会有灰。
从建筑设计到城市设计
1973年7月,我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生,父母都是政府公务员。我从小喜好绘画,爸爸在家给我准备了一块小黑板,在小黑板上用粉笔画小人儿打仗和各种枪炮,这些都填满了我的童年时光。
对绘画的喜爱最终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听说学建筑设计可以继续绘画,199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便放弃了当时心仪的医学专业,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时称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设计,研究生时期开始跟随导师金广君教授研究城市设计。
事实上,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跨度很大,但我的导师金广君教授偏好招收建筑设计方向的学生从事城市设计,他认为:“你只有能摆弄好一栋房子,才能扩大到设计好一个片区、一座城市。”他喜欢能够落地实施的设计,认为城市设计需要想象力和创意,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落到实处解决问题,这一观念对我影响颇深,也恰好与深圳务实的城市气质相吻合。
选择“在规划中诞生的城市”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深圳一直拥有特殊的“光环”,但作为城市设计从业者,深圳对我而言又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深圳是一座在规划中诞生的年轻城市,城市设计实践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1980年5月,深圳市政府从全国各地请来108位规划设计大师、专家、学者、工程师,精心绘制经济特区建设的蓝图,制定了高标准、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规划技术体系。当时,深圳的城市设计刚刚起步,大多以模仿学习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城市定位,塑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以满足招商引资需求。
1986年,第一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发布,预留福田中心区,奠定了带状组团深圳经济特区空间发展的基本骨架。
1993年,深圳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城市设计处——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城市设计处。
1996年,第二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印发,特区范围内背山面海的组团特色格局得以继承,并第一次设立了城市设计专项研究课题。1998年《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颁布实施,明确了城市设计在深圳规划体系当中的法律地位。
1999年我硕士毕业,给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邮寄了自己的作品集进行求职,8月便来到深圳入职。当时,位于福田区的深圳市民中心已完成奠基,城市全面建设刚掀起一角,拥有充分的技术创新空间,即将见证一座城市“从无到有”对我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当时,深规院的办公室位于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我住在2公里外的华富村,城市地铁线路还未开工建设,福田区中心高楼几乎都未动工,出行主要依靠公交与出租车,最为感叹的便是深圳的干净,穿了一周的皮鞋都几乎不会有灰。
贰
1999年,《深圳经济特区整体城市设计研究》正在编制,为了绘制深圳的天际轮廓线,我背着相机用脚步丈量深圳各个地标,在夕阳里拍下各区的鸟瞰图,迅速对这个诞生于山海之间的城市产生了好感。
参与早期深圳城市设计研究
1999年,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推进的重点项目是《深圳经济特区整体城市设计研究》,我也参与其中。现在看来,初出茅庐的我所负责的工作只能算打杂——绘制深圳这座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天际线原意为天地相连的交界线,随着城市的发展,它从最初的自然概念集中到城市范畴,最终成为城市轮廓的代名词,指城市某一区域内建筑及自然景观的外部轮廓与天空交接所形成的剪影,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竖向形态的风貌特征。
但即便是打杂,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在这样的大项目中积累的经验也十分宝贵。那时,我整日背着相机,游走于福田、南山、蛇口各地,踩点莲花山、梅林山、微波山等各个地标,拍下夕阳下的景色……日复一日,眺望着这座诞生于山海间的美丽城市,迅速建立起对深圳的初印象。绘图时我便想,这座城市背山面海,城市天际轮廓线也应给予山海最大的尊重,随山海之势自然起伏。
2000年《深圳经济特区整体城市设计研究》完成,我所绘制的天际轮廓线导控图也在研究中呈现,该项目最终荣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三等奖,2001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深圳市第九届建筑工程设计(规划)一等奖。
借鉴香港经验
创新构建三级绿道网络体系
2002年8月,我的研究生导师金广君教授调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我便动了继续深造的念头。2003年,我开始在金广君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课程,并于2008年毕业。
在这期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极大压缩了城市生态空间,人口、土地、资源和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深圳再次推出开创性举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全市近一半的陆域面积(974.5平方公里)划入线内。“生态控制线”内禁止进行开发型建设,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可以进行有限的利用,自此城市与自然生态之间开始“划线而治”。
此时,城市建设的快速铺开与城市规划对于整体形态秩序的建构同时进行,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开始走向多元,重心从整体城市设计开始转向分区及重点片区、专项型城市设计,不断致力于提供创造性方案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2009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建设工作,力求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圳需结合规划进行2号区域绿道及5号区域绿道选线,我开始着手《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含区域绿道宝安及龙岗段详细规划)》项目。
此次绿道规划主要在“生态控制线”内和边缘进行,此前我一直在想“划线而治”就是最好的方案了吗?我们还能有更好的方法吗?我参考香港著名徒步路线麦理浩径,尝试融合生态保护与市民休闲活动,让行人在自然中自由穿梭,创造性地提出“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的网格体系。同时,为了保证绿道建设的品质与标准,我们还编制并向各区政府和管委会、绿道施工单位、社会公众发放了《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指导手册》,帮助大家打破绿道高度人工化的既往刻板印象,将自然友好理念根植人心,以确保绿道工程实施落地不变形。最终,该项目荣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2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深圳市绿道网规划项目开始引发我对于城市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也成为后来“山海连城”计划的最初雏形。
叁
2016年,深圳开始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保护策略研究专项》,这是《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专项研究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对深圳的真实需求,我们向市民发放了6000份调查问卷,发现市民对于优质的公共空间仍有着强烈的需求。
赴香港学习取经
推动“山海连城”计划
2016年,深圳开始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和特色风貌保护策略研究》,这是《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专项研究之一,也是我到深圳近20年后,再一次有机会能参与这座城市的全域规划。这一次我已是经验丰富的城市设计总监,高水准完成多种类型规划设计项目近百项,还带领着项目组近30名年轻人。
这时的深圳已年近不惑,城市的整体框架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那么我们还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呢?项目组的年轻人积极性颇高,为了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我们向市民发放了6000份调查问卷。为了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为参与问卷调查的市民准备了小礼品——远足专用聚光手电筒,配备专属刻字:参与深圳整体城市设计2035。大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于优质的公共空间仍有着强烈的诉求。显然,深圳的“海味”不够足,山海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深圳市共310条河流,数据显示仅不足3%的人认为深圳有河……深圳人生活节奏快,时间高度碎片化,目的地式的休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望山难登山”“临海难亲海”“近河不知河”成了深圳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城市有着山和大海,但我们更多的却只是穿过人山人海,如何拉近城市日常生活与山海之间的距离,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为了做好新一轮总体规划,深圳市规划部门组织我们前往澳门与香港学习交流。这不是我第一次去香港,早在2000年初去香港游玩时我就曾感慨它发达的步行网络,在进行深圳市绿道网规划项目时也多次前往麦理浩径寻找灵感,但此次与当地建筑师、规划师的交流仍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他们提到,香港建筑密度极大,尤其是中环,但从办公区步行5分钟至10分钟即可抵达海边或森林,遍地都有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条件,高密度的都市需要这样的“疏”来作为城市“密”的平衡与调剂。
从香港回深后,“Glocal ShenZhen·面向世界的深圳家园”的目标愿景应运而生,“6+2”城市设计行动计划也随之推出,“山海连城计划”便是行动之一。该计划提出用绿色连接城市工作生活休闲的重点区域,通山、达海、贯城、串趣,实现连生态、连生活、连生趣,营造深圳的一脊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让深圳人走得进山、亲得近水,赏得了城。随即,“山海连城”计划被列入2020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2020年,央视《先行》纪录片拍摄现场,单樑作讲解。 资料图
“山海连城”计划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提升,也让我们对于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划线而治”并不是城市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模式,通过“山海连城”实现城市与自然融合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应是深圳这座城市该有的样子。
服务前海规划建设
“山海连城”诞生之前,服务城市发展需要,我也曾承担城市多个重点片区的规划,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便是针对前海片区的规划建设。
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同年,我们启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对前海的总体空间框架进行建构,细分了22个开发单元引导前海建设开发,在此背景下,我开始参与2、9开发单元城市设计。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万象前海”微风峡谷街区,它垂直面向大海,适合规划带状街区让海风形成自然风廊以减缓热岛效应,同时高度立体化的开放式街区能够给市民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城市设计构想与市场产品构想之间不断磨合,最终达成共识,这片公共空间以室内室外自由切换的街区+MALL的方式呈现。
《前海第2、9开发单元规划》是前海合作区首个实施的开发单元规划,打造了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前海核心板块,这个项目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城市价值与市场价值共同实现的重要性。
之后,我继续主持《前海城市新中心规划》与《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综合发展规划》,在新命题下对前海进行重新研究,将目光从“聚产”转向“聚人”“营城”,围绕6平方公里的前海湾新中心核心区域,打造湾区级城市客厅,重构环湾交通格局,增强城市功能与城市服务,重塑前海功能与形象。
▲2023年9月,单樑介绍“深圳城市第六立面规划”。 资料图
十多年来,我一路见证着前海从最初的滩涂和仓储用地转变为如今的“城市新中心”,除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外,我还是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建设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一直以类总师(指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类似于总设计师的角色,但尚未完全达到总设计师的制度化水平)的形式伴随着前海的建设发展过程。前海历版规划中最大的难点便是贯彻落实深港联动的使命要求,在最新一版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我们就深港联通基础设施、城市生活、产业功能等方面围绕深港联动开展了多个专题性研究。
城市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城市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城市设计师就像城市的医生,只有将城市看作活物,把握其生命体征,才能让城市更加美丽健康,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为城市居民带来获得感与幸福感。
肆
深圳与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关系紧密的双子城,深港两地协同合作,共同实践,未来一定能携手打造大湾区世界级优质生活圈,从“山海连城”走向“山海连湾”。
▲2023年,单樑(右)作为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评委,在香港参加颁奖典礼。 资料图
推动深港从“山海连城”到“山海连湾”
我的第一台卡片相机是刚来深圳时去香港购买的,当时对香港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摩登。走在中环街头,被这高效运转的现代都市晃花了眼,艾敬那首《我的1997》便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心声,“香港 香港 怎样那么香”!
一转眼,25年过去,随着专业知识的累积与身份转变,我已经从更多层面了解了香港。2024年,我两次应邀去香港分享深圳“山海连城”计划,现场反响热烈,演讲视频也在香港热播。
深圳与香港是世界上少有的关系紧密的双子城,深圳建设之初,城市建设规划领域从香港引进了不少先进经验,深港两地关系一直亦师亦友。如今,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不俗成就,显然,香港也在期待着深圳能在城市建设方面带给他们一些新的启示。尤其是曾经作为“城市背面”有储备用地作用的北部都会区正在进行华丽转身,拥抱深圳,这正是深港两地携手并进、共同成就的绝佳时机。深港两地协同合作,共同实践,未来一定能打造大湾区世界级优质生活圈,从“山海连城”走向“山海连湾”。
口述时间
2024年11月17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期采写 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