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亲戚交往,70后这一批人是很有感触的。
几岁的时候,就和父母一起去拜年,参加红白喜宴。
一些住得远一点的亲戚,你一旦去了,还得睡一晚。
但不管亲戚家多远,我们都是会去的,哪怕是走着去,走得双脚发软。
到了五十岁之后,我们再去看亲戚,就发现不是滋味了。
人一旦成熟,就不好玩了;关系也是如此。
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的:“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
01
一大批的亲戚,活在虚情里。
看我们的老一辈,如何强化亲戚关系。
关于红包,东家有人过生日,亲戚们都来了,有人送二十块的红包,有人送十块钱的红包,还有人送五块钱的红包。
东家会把亲戚们送礼的情况,记录下来。等某亲戚也过生日了,再把记录本翻出来,对照对方的标准,送去一个红包。
关于礼物,过年,舅舅带来一箱牛奶。姑姑带来一桶食用油。我的父母,收到之后,转身把姑姑的牛奶,送给舅舅;把舅舅的牛奶,送给姑姑。
平时,舅舅给我一本书,我的母亲要送一样同价位的东西,给舅舅的儿子。
关于关爱,我的母亲生病了,住院几天。阿姨来探望,问候了几句,留下一个红包,一点水果。母亲病好了,再去阿姨家回访,也是送一些水果,给阿姨家的孩子,一个红包。
关于吃饭,每次过节,我家一顿饭,周围的亲戚都来吃;接下来,某亲戚家一顿饭,我们也去吃。轮流来。
说到这,大家都算是看明白了。不管是聚会吃饭,还是送礼,彼此表达“爱”,都是交换的关系,其中并没有产生价值。
《菜根谭》里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作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红包换红包,礼物换礼物,探望换探望,送礼换回礼,和小摊贩的买卖差不多。
和买卖不同的是,大家若是不还礼,就坐立不安,认为自己占便宜了,不应该啊;若是你家穷,无法给亲戚像样的礼物,就颜面尽失。
还有多少家庭,把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东西,当成礼物送亲戚,真的是穷大方。
02
一旦触及利益,亲戚都很现实。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既然是亲戚,平时互动也很多,应该是可以互相交换利益吧。起码 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可以求助亲戚。我总是这样想。
当我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时候。母亲就去娘家,借学费。
舅舅说:“读书都没有钱,就去打工呀。”
母亲是哭着,从娘家回来的。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买了一台小货车。
有一次去外地拉货,找表弟(舅舅的儿子)借了一千元。约定一个月之后,归还。
意外的是,一个星期后,舅妈就打来电话:“你借我儿子的钱,赶紧还啊。他开店,钱难赚,也开销大......”
我忽然想起一个词语——一触即溃。
如果你开口谈钱,那么亲戚的脸,马上就不好看了。曾经在酒桌上,信誓旦旦地说可以帮人,原来都是废话。
奇葩的是,我有几年时间,不去舅舅家拜年。
舅舅发消息给我:“为什么几年都不来,来吃顿饭啊。”发消息的那一年,我在体制内工作,舅舅准备到城里谋生,想找公租房。
当然,我还观察了其他亲戚之间的互动,一起投资,帮助借钱,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说到底,亲戚是不希望你过得比他更好的。亲戚顶多是搭把手,稍微多一些的利益,就别扯了。
亲戚,到底不是什么人脉,自私的心都一样。和亲戚谈一次钱,你可能会扎心一辈子。
03
一部分70后,把“富不走亲”变成常态。
当下,很多的70后,都改变了命运,不再是八九十年代的穷小子。
改变命运的方法,很少是亲戚拉一把,而是外出打工,开店,跑车等。
外出的时间多了,也自然在外地落脚,买房,定居。
农村的人也一大批进城了,起码在县城有了房子。
你也会发现,很多富起来的70后,他们不热衷走亲戚。一开始就怕亲戚找他们借钱,介绍工作等。
也有一部分70后,有了这样的思维——亲戚都是父母的亲戚,自己何必去管。到了过年,都是老父母去走亲,而70后却早早去工作了。
反而是那些穷一点的亲戚,或者说长期在老家混的亲戚,他们还延续祖祖辈辈的社交模式,误以为亲戚是人脉资源,就是买一辆单车,都要问一问某亲戚,拉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出的人越来越多,走亲戚也将变成过去事。反正什么都靠自己,何必去拉扯什么虚情呢?
04
以后,我们和亲戚如何相处?是断了,还是继续交往?
记住一个观点:亲戚就是亲戚,太较真,你就输了。
亲戚交往也好,不交往也好,都无所谓。来的人,吃顿饭,不来的人,不必去喊吃饭。
帮忙也好,不帮忙也好,都不去管,你应该习惯“我不麻烦你,你也不要麻烦我”。
偶有亲戚,是真诚帮助你的人,那一生感激,这太难得了。
不管是什么情况,尽量不负不欠,免得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