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唐诗选集。
它是由蘅塘退士孙洙呕心沥血所编选,挑选的诗篇大多是经过时间考验、被历代读者广泛喜爱的精品,涵盖了古风、律诗、绝句等的各种体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题材,从而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唐诗的艺术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可读性。
在《唐诗三百首》中,诗圣杜甫的作品是最多的,一共是39 首诗,占了十分之一还要多。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杜甫入选《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首五绝诗——《八阵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相传是诸葛亮所创的一种军事阵法,它精妙绝伦,变化无穷,在三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杜甫大家都很熟悉,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社会的动荡、百姓的流离失所。
他心怀天下,有着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一生忧国忧民,其性格刚正、执着,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依然心系苍生。这样的经历与性格,深深烙印在他的每一首诗作中。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陷入内忧外患,战乱频繁之际,国家急需能安邦定国的良才,如同当年诸葛亮之于蜀汉。
杜甫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诸葛亮的智慧、忠诚以及为兴复汉室付出的努力,都是杜甫心中所向往的。这首诗是杜甫在在夔州见到八阵图遗迹时有感而发。
“功盖三分国”,开篇便气势磅礴,直接点明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诸葛亮凭借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辅佐刘备,硬是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让蜀汉得以立足,与其他两国抗衡,他的功劳可以说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独占鳌头。
这一句既展现了诸葛亮的非凡能力,也饱含着杜甫对他的敬仰。
“名成八阵图”,进一步强调八阵图对诸葛亮声名远扬的助力。
八阵图作为诸葛亮军事智慧的结晶,它的神秘与精妙,让后人惊叹不已。凭借这一阵法,诸葛亮多次以少胜多,击退敌军,使得他的威名传遍天下。
杜甫看到眼前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留存的八阵图遗迹,仿佛看到当年诸葛亮调兵遣将、决胜千里的英姿,对其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江流石不转”,笔锋一转从对诸葛亮功绩的歌颂,转向眼前实景。
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汹涌奔腾,千百年来,多少巨石都被江水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八阵图的石块却依旧屹立不动。
这看似简单的描写,实则寓意深刻。它象征着诸葛亮的精神、他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如同这顽石一般,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永远不会被磨灭。
即使岁月流转,世事变迁,诸葛亮的英名与他为国家、为理想付出的一切,都深深扎根在后人心中。
“遗恨失吞吴”,这一句是整首诗情感的升华,也是理解杜甫创作意图的关键。
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吴抗魏,以此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然而刘备却因关羽之死,意气用事,执意伐吴,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最终导致夷陵之战大败,元气大伤,蜀汉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
这成了诸葛亮这一生的遗恨,也成了后世不少人的意难平。
杜甫也是其中之一,因此他站在八阵图遗址前,想到这段历史,想到了这段遗恨,内心才感慨万千。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往往取决于关键决策,而因一时冲动导致满盘皆输的悲剧,才造成这等遗恨。
杜甫如今所处的唐朝,统治者又何尝不是在决策上屡屡犯错,藩镇割据时无力平叛,边疆战事处理不当,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杜甫借古讽今,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在国家大事面前保持冷静、理智,做出正确抉择,避免重蹈覆辙。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看到如今这天下,这局面,他更是痛心疾首,忧心忡忡。
此诗杜甫仅仅二十个字,便将怀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完美的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来深受好评。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