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词的句式,比近体诗复杂。句子字数,最短一字,最长十一字。句子节奏形式,近体诗中有的,词里都有;近体诗中没有的,词里也有,甚至相当常见。如七言句,词里既有律诗绝句的上四下三式,又有律诗绝句所不容许的上三下四式。
后者如《太常引》“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通常在“三四”式上三字后加顿点,表示停顿。
这种句中停顿,旧称为“豆”(逗)。除七言有句中豆以外,四言、五言、六言、八言、九言等,都可以有句中豆。
一字豆是词常用的句法。四言句的一字豆,后边就是一个三言句,有时还要带起一两个三言句,如《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
五言句的一字豆,后边就是一个四言句,有时也要带起一个或几个四言句,如《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一字豆有领起下文的作用,所以又称“领字”或“领格字”。
一字豆,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更,况,纵,便,尚,自,恰,且,甚……;”有些是动词,如“望,看,叹,恨,料,想,有,记,问……”它们读仄声,大多是去声。
单字领字中有领一句的,有领二句的,有领三句的,至多可领四句。今分别举例如下:
1、一字领一句的:
向抱影凝情处。(周邦彦:法曲献仙音)
想绣阁深处。(柳永:倾杯乐)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
2、一字领二句的:
探风前津鼓,树杪旌旗。(周邦彦:夜飞鹊)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
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贺铸:望湘人)
3、一字领三句的: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辛弃疾:摸鱼儿)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行香子)
4、一字领四句的:
望一川冥霭,雁声衰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周邦彦:风流子)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新月初笼。(辛弃疾:沁园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
关于领字的详细知识,读者可观看词谱,注意“动词”及“代词”等虚词,如:看、望、惜、寄、想、你、我、他、恰、且、甚......等,自己反复揣摩“例词”不难领悟。
宋词的句式、领字
每个词牌的句式,词谱的修订者并不会都作以标注的,除非有些特别的句式,有的词谱会标注。所以,我们每填一个新词牌的时候,要先读古词例子,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的句式,要学习古人如何用句式。
由于音谱的关系,词的句式参差不齐,故而相对于诗的齐整庄严,别有一种参差流转之美。诗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为基本句型,词却从一字到十字句都有,即使是同字数的句子,词与诗也有差别。
1、三字句
三字句句式:上二下一
上一下二之别,但语气连贯并无停顿。如“柳丝长”(温庭筠)“鬓微霜”(苏轼)。
2、四字句
诗中四字句,一般是二二句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手挥/五絃,目送/归鸿”。
但词却有上三下一、上一下三和一二一的句式。
上三下一句式,如: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苏轼)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姜夔)
上一下三,如: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
在正常情况下,四字句句式一般是上二下二,常常连用。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也有作上一下三的,如“对――长亭晚”(柳永)。
词中四言句应和诗一样作二二句法,上三下一,上一下三都是词人不得已而进行突破。一二一的句法,在四字句中就更是罕见。
当然,有一些四字句,实际上是领字加三字句,那就必须用上一下三句式:如“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
一二一的句法,出现在《水龙吟》的结句,如“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苏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
古人多半这样写,以其句法奇崛矫健。
至于《双双燕》的开头,史达祖作“过/春社/了”,但别人并不如此用,因此不能算是通例。
句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词归根结底是音乐文学,作词者只要节拍不误,文词当于何处断、何处连,自是甚为自由。
比如同为《水龙吟》,苏轼就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的结法。但今天音谱已失传,填词者不应妄改句法,须有名作可据,庶几可免失律之讥。
在长调中,如果两个四字句连在一起,往往会使用对仗。四字句中第三句是字眼,十分吃紧。如:
稚柳(苏)晴,故溪(歇)雨。(周邦彦《西平乐•元丰初,予以布衣西上,过天长道中。後四十馀年,辛丑正月二十六日,避贼复游故地,感叹岁月,偶成此词。》)
虚阁(笼)云,小帘(通)月。(姜夔《法曲献仙音•张彦功官舍》)
枕簟(邀)凉,琴书(换)日。(姜夔《惜红衣•吴兴荷花》)
落叶(霞)飘,败窗(风)咽。(吴文英《法曲献仙音•和丁宏庵韵》)
断浦(沉)云,空山(挂)雨。(史达祖《齐天乐》)
*本文综合来源于网络,编辑:拾一
更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