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专业的
地理科普平台
最实时的地理热门话题
融雪径流指积雪融水沿地面汇入河道形成的径流 ,是高寒山区河流的重要水源。融雪径流也是高考地理的考点之一。
一、概念
融雪径流指由积雪(季节性或多年积雪)融化形成的径流,是高纬度、高山地区河流重要补给形式。
二、形成过程
春季或气温升高时,太阳辐射使积雪升温融化,雪水先填充地表孔隙,达饱和后形成坡面漫流,汇聚成径流。
三、影响因素
1.气候:气温是关键,持续升温使融雪加快;降水影响积雪量,进而影响融雪径流。
2.地形:坡度影响积雪停留与融雪速度,陡坡融雪快;坡向不同,接收太阳辐射有别,阳坡融雪快。
3.积雪特性:积雪深度、密度决定融雪量,深厚、低密度积雪融雪量大。
四、对地理环境影响
1.补给水源:为河流、湖泊补水,春季融雪径流是北方河流重要水源,维持生态系统。
2.洪涝灾害:短时间大量融雪,排水不畅易引发洪水,如阿尔泰山春季融雪洪水。
3.地貌塑造:融雪径流侵蚀搬运作用,塑造河谷、冲积扇等,如天山北麓冲积扇。
五、融雪阶段
融雪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初期
(1)气温条件:气温开始回升,但通常仍在0℃左右波动,尚未稳定高于0℃。
(2)积雪变化:积雪表面开始吸收热量,小部分积雪逐渐融化,但融化量较少,多被雪层吸收或蒸发,只有少量形成地表径流。
(3)径流特征:河流水位和流量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明显,因为初期融雪水对河流的补给量较小。
2.中期
(1)气温条件:气温持续升高并稳定在0℃以上,且升温幅度较大,为积雪大量融化提供了充足的热量。
(2)积雪变化:大量积雪开始快速融化,雪层中液态水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湿雪层”,加速了积雪的融化过程,地表积雪面积逐渐减少。
(3)径流特征:大量融雪水形成地表径流,河流流量迅速增大,水位显著上升,部分地区可能会因短时间内融雪水量过大而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3.后期
(1)气温条件:气温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大部分积雪已融化完毕,剩余少量积雪分布在背阴处、高海拔地区或其他不易融化的区域。
(2)积雪变化:融雪速度明显放缓,剩余积雪的融化变得困难,雪层逐渐变薄,直至大部分地区积雪消失。
(3)径流特征:随着融雪量的减少,径流也逐渐减少,河流水位开始回落,流量趋于稳定,河流逐渐回归到以其他水源补给为主的状态,如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
六、考点分析
融雪径流在高考地理中的考点,常围绕以下方面:
1.形成机制:考查融雪径流形成原理,涉及气温、太阳辐射等热量条件,以及积雪积累量对径流的影响。如分析某高海拔地区春季融雪径流形成,需考虑冬季积雪量及春季升温情况。
2.影响因素:要求分析地形、气候、积雪特性等因素对融雪径流的作用。例如,比较阳坡与阴坡融雪径流差异,阳坡因获太阳辐射多,融雪快,径流量峰值出现早。
3.时空变化:探讨融雪径流在时间上的季节变化,以及空间上不同区域的差异。像在我国东北,春季气温回升,融雪径流形成春汛;而在西北高山,夏季气温高,融雪径流集中于夏季。
4.地理影响:包括对水资源、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融雪径流为干旱地区提供水源,但也可能引发洪水,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5.图表分析:给出流量过程线、积雪覆盖变化等图表,要求解读融雪径流特征,判断融雪阶段、分析影响因素或推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冰融湖
冰融湖又称融冻湖、解冻湖,指在冰川表面、内部或底部洼陷处集冰川融水形成的湖泊。
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北极地区在过去几十年内有明显的增温,造成了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强烈变化;同时北极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相应的系统反馈并有加速区域及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地湖泊是北极陆地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极地生态系统演化和极地地-气交换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典型】阿拉斯加北部地区年均温通常低于零度,整个区域下伏着连续的永冻土层,受冻融作用和风蚀作用的影响,区域内广泛分布有数以千计的极地湖泊,其他地表则主要为杂草、莎草、苔藓和青苔等所覆盖。湖泊和池塘在阿拉斯加北极滨海平原地区分布呈现沿着波弗特海海岸聚集的趋势,这些湖泊由于其表层受气候条件影响大,形态变化速度快、幅度大且随机性强。湖泊和池塘的温度极少升至10℃,且从不出现分层现象。一年中冰层覆盖时间为8~9个月,且冰层厚度通常可达1~2 m。
【极地环境】
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北极地区,对北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尤其是工业加工造成的严重的污染,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冰层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为海平面的升高将威胁人类人口40%~50%以上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另外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人类的滥捕使极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据2003年11月5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北冰洋浮冰正以每10年9%的速度减少。它不仅表明北极陆地气温正在迅速升高,同时还揭示北极地区的夏季海洋冰层区域正在慢慢缩小,全球气候正在迅速变化。
各国间订立了相关条约来保护极地的环境。在南极,不论哪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任何现场都会将火柴棍、烟头带回到垃圾摆放处。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在放垃圾的时候都要单独放置。在极地几乎看不到人为遗弃的垃圾。但南极确实被污染了。比较来看,南极仍然是地球上受污染较少的地区,它们比北极受到的污染还少。但是世界各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南极污染进一步发展。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生产、生活的其他各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试题链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地区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冻土、冰川广布。阿里冰川一般情况下极为稳定,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仅冻土区冻融活动加剧,而且与底部基岩冻结千年的大陆性冰川也开始变得不稳定。2016年7月,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生了一次超强的“冰崩”,巨大的冰体在海拔5800米处与基岩断开,从前方狭窄的V形谷冲出,掉落至海拔5000米以下的山麓,形成“冰崩扇”。“冰崩”发生时,给当地牧民带来较大的损失。“冰崩扇”前方的碎冰冲进阿鲁错。掀起10米高的“湖啸”。图示意青藏地区阿鲁错及阿里地理位置图,图为日土县的气温、降水变化趋势。
(1)分析阿里地区冰川在一般情况下极为稳定的原因。
(2)结合图文信息材料,分析阿里地区“冰崩”的主要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冰崩扇”的形成过程。
(4)请简述“冰崩”的主要危害。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答案】(1)阿里地区气候稳定,①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海拔高,气温低,冰川消融速度慢。;②深居内陆高原腹部,受海洋影响小,降水量少,冰川积累速度慢;③气候干燥,冰川积累量少,在上覆压力作用下移动速度慢。
(2)①2014年前后降水(雪)增多,冰川负重增加;②2016年前气温偏高且持续时间长,冰川上的积雪融化,冰川滑动加快;③冰川前沿谷口处落差大,容易崩落。
(3)①大块冰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基岩,与谷口、地面冲撞后形成大量碎冰,碎冰快速下滑;②遇到平坦开阔地形时,向下游及两侧扩散,速度降低,堆积形成“冰崩扇”(扇形堆积体)。
(4)主要危害:①冲毁农场、建筑,危及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②破坏地表;③冰川碎屑冲进河湖,诱发强大水浪,对河湖岸造成破坏。大量冰体落在低海拔地区,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易诱发洪灾:⑤冰崩物质消融,混合土石后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涉及“冰崩”的成因,危害和“冰崩扇”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区域认知的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分析】(1)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属于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气温低,冰川消融速度慢,深居内陆高原腹部,离海远且海拔高受海洋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降水量少,冰川积累速度慢,积累量少,在上覆压力作用下移动速度慢,所以冰川在一般情况下极为稳定。
(2)结合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冻土区冻融活动加剧,与底部基岩冻结千年的大陆性冰儿也开始变得不稳定,阿里
地区气温长期偏高,冰川裂隙发育,大量融水渗入冰川底部,冰川与基岩的冻结程度降低,2014年前后日土县降水(雪)异常增多,冰川上部负重增加,巨大的冰体在海拔5800米处与基岩断开,冰川前沿的山谷狭窄,限制了冰川负重的释放,蓄积了大量的势能,冰川前沿谷口处落差大,容易崩落,2016年前气温偏高且持续时间长,冰川上的积雪融化,冰川滑动加快,进而冰崩体从狭窄的V形谷冲出,掉落至海拔5000米以下。
(3) “冰崩扇”的形成过程类似河水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冰川上部的大块冰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基岩,通过强烈下蚀、侧蚀,侵蚀川下游的冰碛物,以及沿沟堆积的残积物,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冰体携带沿途各种碎屑物快速向前推进,当碎冰遇到平坦开阔地形时,开始向下游及两侧扩散,速度降低,冰体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形成“冰崩扇”。(4)据材料可知,“冰崩发生时,给当地牧民带来较大的损失,冲毁农场、破坏建筑物,危及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冰川具有刨蚀作用,会破坏地表;“冰崩扇”前方的碎冰冲进阿鲁错,掀起10米高的“湖啸”诱发强大水浪,对河湖岸造成破坏;大量冰体和碎屑物会落在低海拔地区,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诱发洪灾;冰崩物质消融后会产生大量泥水土石等,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搜索地理关键词
顺手点击文末四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