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月10日消息,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向路透社透露,拜登政府计划于下周敲定一项涉及中国车辆软件和硬件的新规定。
图片来源:路透社
雷蒙多表示:“我们希望确保规则的准确性,因此认真听取了业界的意见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现在我们准备正式发布规则。”她表示,这项规则的出台,“旨在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保障”。
根据一份政府网站的信息,白宫已于周二晚批准了最终规则。根据9月发布的提案,软件相关限制计划于2027年车型年开始实施,而硬件相关要求则将从2029年开始生效。
美国再次对中国挥出“大棒”,这次剑指的是智能网联汽车。
美国商务部新禁令的出台。从2027年起,美国道路上的汽车禁止使用中国产软件,2029年起禁止使用中国产硬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禁令?答案是:控制,彻底的控制。从软件到硬件,从数据到芯片,美国正在试图将所有科技的命脉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而这种控制的背后,隐隐透露出对“东方大国”技术崛起的恐慌。
这种恐慌是有依据的。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
无论是激光雷达技术,还是车联网系统,中国制造的方案正在全球范围内以成本和性能的双重优势赢得市场。也正是这份优势,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
但,威胁是什么?是技术本身,还是技术被掌握的那双手?
美国对“中国制造”的担忧并不是新鲜事。从芯片断供到关税壁垒,从制裁企业到限制市场,美国正在用一切手段构筑“科技铁幕”。
而此次禁令,无疑是对汽车这一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的又一次精准打击。
这种打击看似强硬,实则充满了焦虑和无奈。毕竟,全球化的产业链早已密不可分。美国汽车制造商自己都警告过,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难度不可小觑。
一套智能车载系统的研发和验证,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和巨额的投入。而中国企业,正是在这种复杂系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种技术禁令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连合作的可能性都被扼杀,全球科技进步将何去何从?
“科技的本质,是为了让世界更紧密相连,而不是更遥远。”但现在,我们正在亲眼目睹科技被用作一堵墙,而不是一座桥。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种“脱钩”不会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芯片禁令出台时,很多人担心国内半导体产业会因此陷入停滞。但事实却是,这种压力反而成为了倒逼创新的动力。
从0到1的突破,从被迫自研到逐步崛起,中国的科技之路从来不曾被外界左右。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就拿新能源车来说,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和车联网领域取得的成绩,并不是一天建成的。
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化竞争,从外资合作到本土研发,这是无数人付出多年心血的结果。而现在,美国的一道禁令,试图彻底封锁这条路。
封锁真的有用吗?未必。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封锁只能短暂延缓进步,却无法阻止变革的浪潮。
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利,更不是某些政客的一纸命令能够完全左右的。
全球市场对高效、可靠、创新技术的需求,不会因为人为的限制而停止。
禁令的背后,是竞争,而不是终局,自主研发、自主可控,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要成为贯穿整个产业链的行动。
与其说美国在打压中国,不如说它在害怕中国。害怕我们在技术上的追赶,害怕我们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这种害怕,恰恰说明我们正在做对的事,正在走对的路。
科技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禁令的实施、市场的变化,短期内会带来挑战,但长期来看,时间站在我们这一边。
只要方向明确,脚步稳健,每一次危机,都可以变成下一次腾飞的契机。
过去几年,在半导体领域的一场场硬仗。从一片空白到自主可控,从进口替代到技术出口,我们曾被逼到绝境,但也一步步从绝境中找到新的生机。
汽车产业会是下一个战场,但它不会是最后一个。只要核心技术还未完全自主,每一次国际环境的变化,都会带来新的挑战。但我们什么时候怕过难关?
美国的禁令也许会影响几年的市场格局,但无法改变更大的趋势。
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席卷而来,任何人为的割裂,终将被时间所冲刷。
每一次封锁,都是一次冲击;每一次冲击,都是一次蜕变。
从半导体到5G,再到今天的智能汽车,中国从未被困住过。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