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的目光又一次投向了中国。据观察者网1月8日报道。




在2025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这位英伟达的掌舵者黄仁勋,用颇为感慨的语气称赞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蔚来、小米、小鹏。



他说,他们已经为自动驾驶技术设立了行业标杆。他甚至强调,未来的每一辆车都需要配备自动驾驶功能,而中国制造商正引领着这场技术浪潮。

这样的评价,无疑是极高的。尤其是来自于一家对中国市场采取了复杂态度的美国公司。

英伟达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的态度可谓进退两难。一边是拜登政府的高科技出口限制政策,逼得英伟达无法向中国提供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另一边是中国庞大的市场潜力和技术需求,让英伟达难以割舍。

这一次,黄仁勋公开对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盛赞,背后的用意似乎也不难猜。

他说出了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标杆”地位,可能并不仅仅是夸赞这么简单。



一方面,黄仁勋显然是在向中国的新能源企业示好。他知道,这些企业已经走在了智能驾驶的前沿,也正处于需要先进芯片和算法支持的关键时刻。

比亚迪、小米等已经明确了与英伟达合作的意向,而蔚来和小鹏的缺席或许只是因为他们已经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另一方面,黄仁勋也深知,在高科技出口受限的大背景下,英伟达如何在限制中保持中国市场的份额。

与其直接对抗政策,不如试图在政策缝隙中找到空间,与中国企业保持合作。

但问题是,中国企业真的可以全心全意信任这样的供应商吗?

英伟达最近几年的表现让人不禁打一个问号。从配合美国政府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到传出断供传闻再由英伟达中国急忙否认,这一系列事件让中国企业不得不审视来自美国的技术供应链的可靠性。



一个被外部政策牵制的供应商,如何能成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长期信赖的合作伙伴?

黄仁勋的表态,是对中国技术力量的一种肯定,但更是对中国市场的一种渴望。

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个比喻。就像一个曾经断交的老朋友,如今想要重新恢复联系,却又迟迟不愿放下心中的戒备。

英伟达想吃中国这碗饭,但它愿意付出多少诚意?

其实,中国并不是没有选择。近年来,从蔚来和小鹏的自研芯片到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投入,中国企业正在逐渐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虽然这一过程艰难,但每一个突破都代表着更少的受制于人。




特别是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但竞争也异常激烈。自动驾驶需要的不仅是芯片,更是整合芯片、算法、数据和用户场景的能力。

比亚迪、小米等公司的崛起,正说明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在这一领域掌握话语权。

黄仁勋强调,中国制造商设立了行业标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中国企业已经不再只是追随者,而是创新的引领者。

智能驾驶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整个汽车产业链的重塑。

过去,汽车工业是以硬件为核心,而如今,软件和数据正在成为新的主导力量。在这个转变中,中国企业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蔚来推出了独特的用户服务体系,比亚迪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掌控能力占据主动,而小米则以极快的速度切入这一市场。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合作机会就忽视长远的风险。

黄仁勋提到,美国政府可能会做出“符合自身贸易谈判所需的决策”,这一表态看似平和,却透露出一个信号:英伟达无法完全独立于美国政策之外。

换句话说,只要政策风向稍有变化,英伟达可能再次被迫调整对中国的合作策略。

在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才是最重要的。依赖外部技术供应商的代价,可能是某一天突如其来的断供。

未来,中国智能驾驶的市场必然是广阔的,但这个市场的主导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可以与像英伟达这样的公司合作,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可靠性。

而对于那些真正有战略眼光的中国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市场这碗饭,谁都想吃。但这碗饭,绝不是谁都能吃得上。

与其等着别人来定义我们的未来,不如自己去做那条路的开拓者。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