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霞
田家沟村航拍图。
治理后的田家沟村河道。通讯员 杨司煜 摄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从最初引领乡村迈向整洁有序,历经“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实现深化提升,让乡村愈发美丽宜居,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迭代升级,助力乡村迈向共富共美。在此过程中,“千万工程”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持续拓展,成果日益显著。
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在青海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引与重要遵循。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带动引领下,青海乡村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越来越多的村庄变得更美丽、更宜居,增收致富有力有道,幸福生活更有盼头。
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庄绿化、庭院美化、道路净化、垃圾分类处理、污水集中排放……当一项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铺展开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落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纸面”落到了“地面”。
来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田家沟村,村内两座山上遍植苗木,家家户户的外墙饰面被统一成和谐的色调,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一条清澈的小河潺潺穿村而过,河道两岸铺设的木栈道,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漫步赏景的好去处。沿着村道前行,一块块精心制作的美丽乡村展示牌有序排列,生动展现着村庄的新风貌。
近年来,田家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从人畜饮水工程的完善、河道的系统治理、管网的全面改造,到文化广场与文化长廊拔地而起、路灯亮化照亮村路、外墙保温提升居住舒适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从大的布局到细微之处,全方位的改造让田家沟村的村容村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蜕变。
2022年,天然气通到了村民家中,为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道路硬化工程延伸至每一户村民家门口。随着田家沟污水处理站建成并投入运营,家家户户的旱厕改造成了干净卫生的水厕,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田家沟村地理位置优越,西临黄白牙山地林区,南靠大通鹞子沟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东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山地梯级农田,北对达坂山。新建的克大高速公路东峡出口就在村口。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田家沟村因势发展旅游业,村里修建了旅游公厕、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旅游设施,让村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驻村第一书记李勇已经在田家沟村驻守了8年,亲眼见证了村子的巨变。曾经的重点贫困村,如今已发展成为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更是大通县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李勇感慨地说:“乡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我们发展旅游增添了底气,而产业发展又能回馈乡村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2023年,田家沟村实施“森林乡村”项目,参照城市园林绿化标准精心设计,打造出有弯有坡、有林有景的绿化景观。进入夏季,山水相依、繁花似锦、林木茂密,乡村美景便在这里徐徐展开。
田家沟村的改变颇具典型性,但并非个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青海聚焦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转变。2024年以来,通过实施“321”示范引领工程,建设300个高原和美乡村、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和10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推动乡村整体提档升级。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青海的百乡千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焕发新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激发出自身原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逐浪前行。
产业引领
乡村发展活力迸发
新年新气象。1月2日,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上泉尔村驻村工作队赶赴西宁市小商品批发市场,为新订单购置设备和原材料。
湟源泉胜劳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是上泉尔村的村办企业,于2024年1月12日正式开业,主要生产加工采矿样品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到宣传手提袋、压袋加工等各类定制化服务。自营业以来,公司陆续吸纳村留守劳动力24人,承接各类订单近14万个,订单总额95万元,发放人员工资18.82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
立足资源禀赋培育乡村产业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不二选择。上泉尔村既不靠山也不临水,缺乏地域特色,且不具备种植养殖规模发展的条件。驻村工作队在全面了解、掌握村情民况后,充分利用工作队熟悉地勘系统相关业务优势,以村留守老人、妇女为资源,确立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作产业方向和“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的工作思路,采用“党支部+公司+留守妇女”模式,成立湟源泉胜劳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上泉尔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路子。
上泉尔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冬表示,在创办企业前虽能解决部分人员就业问题,但难以带动村子整体发展,想让村子整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得像其他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子一样有自己的产业。“我们现在的工人多少都会一点针线活,对她们稍加培训,也算是发挥了她们的特长。让大家能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由‘小投入’到‘大收益’的转变。”李冬说。
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棋盘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4年,青海省将年度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的69.56%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实施973个产业项目,带动农牧民56.1万人增收。统筹各类资金7.67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建设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因地制宜通过多种业态带动群众参与并受益。
放眼全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从种植到养殖,从特色旅游到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物尽其用,人尽其责,乡村小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大发展。
共同聚力
东西部协作促振兴
举办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地区产销对接推介洽谈会;组织55家东部企业、批发市场到青海对接洽谈;先后在南京、盐城、扬州等地举办“第三届江苏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地区特色商品展”“青海农特产品江苏行”等活动20场次……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协调、共同聚力。对口援助、东西部协作就是青海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臂膀。
江苏省在青海承担了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双重任务。好风凭借力,苏青协作以来,两省联合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实施“青”字号农畜产品品牌培育行动;在江苏累计开设60个直销、展销门店,布设56个专柜;培育10家企业为苏青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省级示范销售平台。2024年,持续推动“青货出青”“青货入苏”,江苏采购、帮助销售青海农特产品达6.2亿元,有力助推青海乡村振兴局面。
在江苏省徐州市,一家具有民族特色的青海生态特色体验馆开在了人来人往的农贸市场附近,主要销售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牦牛肉、冬虫夏草、黑(红)枸杞、黄菇、蕨麻等绿色有机产品。
作为东西部协作中拓展消费协作的前沿阵地,为支持创建融合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帮扶馆,已实现江苏7个对口设区市青海消费帮扶体验馆(直营店)全覆盖。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川渝4个地区,持续加大直销力度,青海农特产品走进3500家商超。
为深化东西部协作,2024年,青海共落实年度东西部协作资金8.588亿元,以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升“四项行动”为重点,扎实开展协作工作,实施帮扶项目310个;引进49家江苏企业,投资额达43.5亿元,苏青消费帮扶金额同比增长34.8%。
乡村的改变离不开上下齐心的努力,增收致富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共同托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实现从宜居宜业到治理有效的提升,从产业兴旺到乡村振兴的跨越。当安居乐业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时,增收致富之路会愈发顺畅,乡村全面振兴必将在青海大地绘就出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