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内卷时代,“鸡娃”是每个家庭逃不开的话题,从国内的海淀家长、顺义全职太太,到美国的湾区华人妈妈,每一个都在鸡娃的路上一路狂奔,但其实不同阶层的家长所面临的教育状况并不相同,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家以为全中国所有孩子都吃一样的苦,都过同一座独木桥,结果费尽洪荒之力,拼到大学,才发现,各省之间,差距竟然这么大。
文 |米粒妈
From 米粒妈频道
微信号:MilimaPinDao
半年前的一件事儿,最近却火遍全网。
起因是一位博主爸爸在自己的账号分享育儿日常:他计划在女儿12岁之前,带她走遍欧洲。
结果评论区一位叫“豆豆妈”的网友留言爆了
看豆豆妈这短短五六十字留言,充满了“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你家娃都小学了,还不抓紧学习?还惦记着到处旅游?(不可思议)
-以后考不上高中,有你后悔的!(别说我没提醒你)
-得尽早让孩子吃苦。(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观)
豆豆妈这段留言,像极了在家训孩子的家长,“妈味”过重,以至于不少人带入了,留言点赞有上万人
但博主爸爸下场回复后,画风一下子变了。
这位爸爸先是回应了“孩子中高考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女儿走国际路线,不需要中高考,初中就去英国读私立。
又谈到了“吃苦教育”:孩子不需要吃苦,家里的钱可以花几辈子。
最后这位博主爸爸也语重心长地劝了劝豆豆妈:你不是焦虑孩子的成绩,而是焦虑不能给孩子兜底!
真·杀人诛心啊
看到这里,有一种“北京折叠”的感觉,两个不同空间的人,就这么阴差阳错搭上了话。互联网,让我们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在博主爸爸的留言后面,有高达3.7万的点赞。
评论区也涌出好多人,对豆豆妈冷嘲热讽。
但不得不说,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是生活中的“豆豆妈”
看“豆豆妈”的IP,理解了她为什么这么耿直地劝人“鸡娃”。
河南,高考大省啊,孩子从上学起,一路“地狱模式”,起早贪黑,住校、补习,“奋斗吃苦”是刻在DNA里的。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家以为全中国所有孩子都吃一样的苦,都过同一座独木桥,结果费尽洪荒之力,拼到大学,才发现,各省之间,差距竟然这么大。
同一个宿舍,高考分数能差出一两百分
山河四省,很多考出来的,都很难接受再回去,因为一旦回去,孩子又要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
当年自己熬一熬,拼一拼,行就行,不行也认了。现在,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孩子比以前多,分数线比以前高,题目比以前难,别说985、211了,能考个一本,都要集全家族之力。
豆豆妈显然不是“走出来”的那波家长,所以在她的认知里,“吃苦”教育仍然受用。
她眼前的世界,只有孩子作业打卡、课外补习、期末考试,因为只有盯紧每一步,让孩子习惯吃苦、主动吃苦,才有可能在中考高考中,敲开好学校的大门,进而改变命运。
游学、旅行、见世面……在豆豆妈看来,既花钱又无用,能给中考提分吗?能保送上大学吗?
艺术、体育、科技等兴趣培养,在她看来,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孩子一玩起来,心都散了,还怎么学习?中高考又不考,浪费时间。
豆豆妈不是不重视教育,相反,她太重视了,她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是在她的认知里,似乎只有卷分数这一条路。
其实她未必没有选择,只是她不知道还可以有其它选择。
另一头呢,博主爸爸的IP在美国,也许暑假正带着闺女在美国游学。
光看那几句回复,我们就能脑补出这个精英家庭的精英教育,财务自由,教育自由。孩子生来不是为了“吃苦”的,三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可以支撑她做任何想做的事。
女儿的作业里不会有乏味的抄写单词、日复一日刷计算,没有披星戴月去上学,不需要假期报班提前学语数英。
女儿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弹琴画画,棒球高尔夫,机器人、AI……女儿在学校里上课,更多是小组讨论、项目制学习,或者走班,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
可以偏科,允许不擅长,没有升学压力,唯一要做的,就是健康快乐,找到自己的热爱。
至于说“家里的钱,孩子三辈子都花不完”,大概率也是事实,甚至还保守了。
豆豆妈和博主爸爸,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托举”孩子。
最近看到一些留言,说豆豆妈只是“耿直”,甚至有点“天真”,这年头大家都在暗暗较劲,谁能这么真诚地“劝人鸡娃”?还有人说“任何时代,勤奋都不应该被嘲笑。”
没错,无论怎样,豆豆妈不该被全网群嘲。
但豆豆妈,以及给豆豆妈点赞的人,也是时候醒醒了。
前面我说了,豆豆妈不是没有选择,也许她不知道还有其它选择,也许她选择了活在hard模式里,不去争取别的可能(某种程度上,hard模式也算是她的舒适区)。
办公室有同事跟我讲过,他们老家的亲戚或者发小,有不少为了孩子不在山河四省高考,小学阶段,就搬到西安、天津、海南、东北的。
当然,如果夫妻两地分居,或者工作没法协调,孩子跟着老人生活,也并不是最优解,但至少他们在为孩子寻求一种相对更easy的模式。
咱们中国家长普遍缺少教育规划,邻居家上早教,我们也上早教,朋友家学钢琴,我们也学钢琴,同事家上幼小衔接,我们也上幼小衔接,同学上什么补课班,我们也报什么补课班……鸡娃18年,有15年都在随大流。
其实教育应该是很个性化的,除了拼“努力”,还要拼机遇、拼人脉、拼选择。
所以教育就不只是“盯孩子学习”这么简单了,要全盘整合手里的资源,哪怕豆豆妈,也未必就无“牌”可出。
我一个同事,来自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以她当年在高二的成绩,如果正常高考,踮踮脚也只能拼个二本。
升高三前的那个暑假,同事爸爸的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提到侄子通过艺术类考试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同事的父母眼前一亮,觉得机会来了。
他们翻遍了各大艺术类院校,以及有艺术专业的综合性大学所有的资料,最后锁定了摄影专业。
因为当时摄影专业不像美术、乐器,需要从小学习,摄影不需要童子功。于是全家迅速调整高考战略,从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开始,把复习文化课的一部分时间拿来攻克摄影专业考试。最后成功被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专业录取了
高二还在为拼二本苦苦挣扎,这么一招“曲线救国”,同事不仅考上了一本,而且这还是艺术类院校中的“名门”。
所以,一次巧妙的选择,孩子未来的命运大不相同。
当然现在拼艺术也很卷,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机遇。
时代变了,当年“小镇做题家”是“全村的希望”,但现在,如果只会做“小镇做题家”,即便上了大学,以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很难再说,就一定有光明的未来
20年前,“小镇做题家”是非常会学习的那波人,掌握考试技巧、刷题方法,不需要天赋异禀,只要肯花时间,考个大学还是容易的。
这20多年来,“小镇做题家”们享受了时代的红利,经济大环境给力,大家在大城市买房、安家,进入大厂、外企,哪怕不是top大学毕业,也没关系,这么多年,只要不出差错,大概率混成了中高层,或者在自己领域里积累了非常强的人脉和经验,混得好的甚至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未来,我们还需要大量“小镇做题家”吗?
早在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就道出了真相。
他说正是因为他生在北京,出生在中产阶级,衣食无忧,才能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
熊轩昂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从小他就跟着父母去过很多国家,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一切也都是水到渠成。
父母的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决定了孩子的弹跳高度,拼的不仅是经济实力,还有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就像老一辈,喜欢吃剩菜,喜欢囤东西,其实是因为自身成长过程中,物质匮乏,生活没有安全感。
而我们这一代,靠努力学习,成就了现在还不错的生活条件,所以依旧相信“读书改变命运”。
但下一代,跟我们又不一样,他们未来要接受的机遇和挑战,是全新的,是我们预想不到的。
所以,我们家长真的不能再用自己的“执着”去禁锢孩子的无限可能。
豆豆妈和博主爸爸,虽然同在一个时代,但经济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教育方式自然有所不同。
以前,我经常说:鸡自己的娃,让别人说去吧!
这两年,孩子大了,经历的也多了,外面的世界纷繁复杂,我想说:低头鸡娃的同时,也别忘了抬头看天。
本文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畅销书作者,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火热上市!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