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第一个春节是怎样度过的?
四川叙永县的石厢子与贵州毕节的大渡乡和云南威信的水田寨接壤,雄鸡报晓,三省可闻,是“鸡鸣三省”的偏远之地。
地处大山深处的石厢子,是个仅有400多人的小村庄,一直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
1935年的2月3日,是农历的除夕,本该是万民同庆的重要节日。
由于战乱连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虽然是除夕之夜,爆竹声也是稀稀拉拉的。
这一天的石厢子,夜晚却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了——村里迎来了一支行色匆匆、衣着破烂的队伍。
这支队伍,就是日后闻名天下、刚刚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的领导机关——中革军委及其警卫部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10月10日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行至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石厢子时,已历时3个多月。
此时中央红军已经走完的长征路线: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一渡赤水→石厢子。
此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遵义会议之后的红军依旧是危机重重,必须尽快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0日,中革军委从遵义转至桐梓县城,随即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
毛泽东的设想是,趁着年关临近,川军江防麻痹、国民党追击军尚在途中之际,避其锋芒,悄然过江,摆脱围追堵截。
28日拂晓,战斗在蒙蒙细雨中打响。战至黄昏,双方仍呈胶着之势。
红军发现,川军不是情报中所说的两个团,而是两个旅,另有两个旅的增援部队还在源源而至。
并且,原本以为像黔军一样一击即溃的川军战力丝毫不亚于中央军,轻重武器装备甚至优于中央军。
“歼灭战”成了“拉锯战”,人均仅有20发子弹的红军陷入危机。
眼看短时间取胜无望,中央政治局连夜命令停止与敌人纠缠,暂时放弃北渡长江计划,避实就虚,西进川南。
过大年是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作为红军部队的指战员,同普通人一样,也是心有向往的。
改善一下生活,无可厚非。毛泽东的警卫员好不容易弄来一碗腊肉,却被毛泽东送给了伤员。
在那个小山村只休整了一天,大年初二,部队即向云南威信境内转移。
当时,中央红军主要领导们考虑的,是如何摆脱困境。所以,那个春节,重要会议一个紧接一个。
大年初五,政治局在大河滩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第二天,在威信县城所地扎西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改变原定北渡长江的计划。
会议同时决定,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彻底改变长征以来“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局面。
大年初六的政治局会议,最终《关于各军团的缩编命令》诞生并发布。按照缩编命令,中央红军由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这就出现了“红军师长当团长,10个连长一个班”的特殊现象。
机关和后勤人员也大幅度精简,被精简的人员大都编入作战连队。
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精简。丢掉了“包袱”,实现了“消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趁着国民党几十个团匆匆在长江南岸布防阻拦,贵州兵力空虚之际,毛泽东再度挥师黔北,杀了敌人一个回马枪。
红军先头1个团先敌抢渡二郎滩,成功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5天内歼灭和击溃蒋介石谪系吴奇伟部2个师8个团。
(摘编自《四川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