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
1999年,中国“雪龙号”首次进入北极极地。
可在此之前,“雪龙号”已经三次进入南极,但北极还是第一次!
其实这不是我国不想进入,而是北极已经被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划分”干净了。
这也是我国科学家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中国有位探险家在偶然发现一份“北极条约”。
“雪龙号”破冰船
而这份被遗忘66年的条约竟是百年前被北洋政府“不情愿”签下的!
更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它会成为中国踏入北极的“入场券”。
那么这份条约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又为何被遗忘这么久?
高登义
百年前的抉择,成了今天的“法理依据”
时间回到19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各大列强开始重新划分利益版图。
在这场巨大的国际博弈中,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成了香饽饽。
这块被冰雪覆盖的荒凉之地,却藏着令人垂涎的丰富资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还有巨大的渔业潜力......
当时,各国为了避免资源争夺引发新的战争,决定签订一个关于斯瓦尔巴群岛的国际条约。
规定挪威拥有这片土地的主权,但参与条约的国家都可以平等开发这片地区的资源。
听起来是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但中国本来压根和这事儿没关系。
那时候的北洋政府正忙着国内的军阀混战,谁有空关心一个遥远的北极小岛?
更别提当时的中国没有远洋航行的能力,更不可能指望派船队去北极。
可是法国却非拉着中国一起签约。为什么?
不是因为法国多看重中国,而是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
北极资源虽然多,但开发能力有限的国家却不少。
法国希望拉一些国家签字增加缔约国数量,表面上看是扩大合作,实际上是为了稀释竞争对手的权益。
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尴尬,刚在巴黎和会上被列强欺负得够呛。
但为了不彻底失去国际支持,只好派人签了字。
当时的北洋政府对这份条约并不感兴趣。
对他们来说,北极太遥远,根本不存在实际的开发计划。
《斯瓦尔巴条约》签订
于是这份条约在签署后就被束之高阁,没几个人记得它的存在。
直到多年后的1991年,这份被遗忘了66年的条约,意外地成为中国打开北极的“法理钥匙”。
那么,1991年的探险家是怎么发现它的?
段祺瑞北洋政府签署《斯瓦尔巴条约》
一个尘封的条约,66年后突然爆火
1991年,中国的科考事业正蓬勃发展。
在南极成功建立长城站后,中国的科学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北极。
可这条路远比南极艰难......
南极属于全人类,任何国家都可以在那里开展科研活动。
但北极的情况完全不同,北极周围环绕着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大国。
他们早已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高登义
这一年,探险家高登义受邀参加挪威的一次科考活动。
活动期间,一位挪威教授赠送他一本《北极指南》。
回国的路上,高登义随手翻开这本书,没想到其中一章的内容让他如获至宝。
高登义
书中详细记录了1920年签署的《斯瓦尔巴条约》,这是一个关于斯瓦尔巴群岛资源开发的国际协议。
高登义最初只是随意浏览,但忽然在缔约国名单中发现了“CHINA”这个名字。
他瞬间愣住了——中国竟然是缔约国之一?
中国在《斯瓦尔巴条约》的名单
条约上清清楚楚写着,中国不仅有权在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进行科研活动,还可以平等享有这里的资源开发权利。
高登义立刻将这一发现汇报给国内,消息迅速引起了中国科学界的轰动。
此时的中国,正在为如何进入北极寻找突破口。
而这份条约,正是中国最需要的法理依据。
中国科学院迅速行动起来,围绕这份条约展开了深入研究。
经过确认《斯瓦尔巴条约》对所有缔约国都依然有效。
也就是说中国有权在北极建站开展科研活动,而无需经过其他国家的同意。
这让中国科考人员的北极计划有了清晰的方向。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理论化为实践的问题了......
黄河站的诞生,中国迈出北极第一步
发现《斯瓦尔巴条约》只是起点,如何利用这份条约打开北极的大门,才是更大的挑战。
1999年,中国组织了首次北极考察活动。
科考人员深入北极圈,开始搜集科学数据,并寻找适合建站的地点。
经过多次考察,他们最终选择了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作为站点位置。
这是一个由挪威政府管理的小镇,已经聚集了多个国家的科考站。
中国选定这里,不仅因为它靠近北极点,更因为这里的基础设施完善,方便与其他国家合作。
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科考站正式建成,并被命名为“黄河站”。
这是一栋两层的小楼,总面积只有500平方米,但设备却十分先进。
黄河站配备了光学观测平台、湿实验室、干实验室等科研设施,成为中国开展北极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国北极黄河站
黄河站的建立,不仅填补了中国北极科考的空白,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这里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大气物理、气候变化、极光观测等领域。
尤其是在极光和高能粒子研究方面,黄河站与南极的中山站形成了南北呼应,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今天的黄河站,不再仅仅是一个科考站,更是中国北极战略的象征。
它的建立,让中国在全球气候研究、资源开发和极地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北极的大门已为中国敞开,而这扇门背后,是百年前一份条约的意外馈赠,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步崛起的证明。
中国南极长城站
百年前的一笔签字,今天的一座科考站。
谁也没有想到,这份意外之喜,会让咱们中国捡了个“大漏”!
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中国追赶世界步伐的缩影。
在北极的冰雪中,中国还会写下怎样的故事?答案,已经开始揭晓。
文/编辑:惠惠爱八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斯瓦尔巴条约
央广网:2017-11-10《斯瓦尔巴群岛,中国科学家可自由出入的欧洲土地》
光明网:2016-10-27《中国公民可自由出入斯瓦尔巴群岛,须归功北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