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念奴娇·过洞庭

词作者: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赏析

张孝祥(公元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状元及第,历任秘书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等职,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于芜湖因中暑病逝,年仅三十九岁。

张孝祥工诗文,最擅词体,其词风雄浑豪放,既有抒发爱国豪情之声,又有描绘清丽景色之辞,与张元幹齐名,共称南渡初词坛双璧,今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念奴娇》,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一位名叫念奴的歌伎,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后片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十一种变体。

这首词作于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此前张孝祥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政绩斐然,却遭谗言而罢官。他离任北归,途经洞庭湖时赋此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豪迈气概,体现了高洁忠贞的节操。

词在开篇点出时间和地点:在中秋前夕,洞庭湖风静无波,湖水与青草湖相接在一起,一眼望去浩瀚无际。这景色有多纯洁多美丽呢?词人后续连用两个比喻,分以玉镜和美玉比喻洞庭湖的澄澈,词人只一叶小舟,荡漾在这万顷无垠的美丽景色中,多么悠然自得。后句词人围绕“表里俱澄澈”继续刻画洞庭湖的夜景,月光将自己的光芒分给了湖水,那是因为湖水清澈,所以可以反射月光,前文说湖如玉鉴,那么能倒映出天上的银河也不是一件惊奇的事情。上片末句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是写词人自己心境,他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而他自己的心也如洞庭湖一般澄澈清明,所以这种“悠然心会”的妙处,该是心物合一的状态。

过片处,交代自身境遇,说自己曾在广西为官,这一年我清正廉洁,我的胸怀高洁如冰雪,这一切只有日日陪伴我的月光才能够知道。洞庭“表里俱澄澈”,我亦“肝肺皆冰雪”。词人写洞庭湖的澄澈未必不是在写自己的胸怀,词人虽因被谗而免职,如今生活窘迫,头发稀疏,衣裳单薄,然而词人问心无愧,所以词人仍能安稳从容地泛舟于洞庭湖之上,并且气概豪迈,以江水为酒、北斗为器、天地万物为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末句化苏轼“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改月下起舞为自身荡舟畅游,虽然情景不同,然而二词之间物我两忘、超尘脱俗的气概却十分相似。

这首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极为独到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

撰稿:江合友

诵读赏析:郭兆龙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