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楠楠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5年烟台要“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也成为参加烟台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的热议话题之一。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推动优势产业提质扩量,新兴产业聚链成势。对此,烟台市人大代表、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深表赞同和支持。
位于海阳的东方航天港指控中心(资料图)
刘海彬表示,海阳正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加速膨胀。立足海上发射先发优势,持续培强“星、箭、船”三大核心能力,全力推进东方航天港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全面启动液体火箭动力试车基地建设,开展长征十二号液体火箭发射回收试验,争取全年保障发射10次以上;完成“东方慧眼”星座第一阶段卫星组网,推广“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应用,加快构建从火箭发射到卫星数据应用全链生态,实现数字产业化,全力争创国家商业航天海上发射基地。
另外,报告也提出了要推动产业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刘海彬说,2025年海阳将全面提速丁字湾新型能源创新区开发建设,争创全国绿电制造样板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提质扩量。加快推进山东核电二期和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建设,争取山东核电三期及一体化小型堆获批,辛安核电一期具备核准条件,形成核电机组连续开工建设良好局面。全力争取海阳南1、2、3、4号海上风电纳入省专项规划。
除此之外,烟台市人大代表,国电投莱阳核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田涛介绍了莱阳核电项目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电投莱阳核能有限公司扎实推进莱阳核电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力争2025年莱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核准开工。”田涛说,莱阳核电建设6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现金压水堆国和一号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920万千瓦,将成为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必将为带动烟台市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为烟台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动能。
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
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报告指出,要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坚持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逐链配置资源要素,做强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生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有集中度、骨干企业有附加值和竞争力。
“建区以来,莱山区始终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不断做大做优产业和企业。”烟台市人大代表,莱山区委副书记、区长蒋海华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说,莱山区多措并举优化企业培育。统筹实施系列包保措施,常态化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销售、回款难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纳入市级培育的17家倍增企业3年来累计获得奖励资金4871万元,占全市(3.2亿元)的15%,仅次于黄渤海新区,位列全市第二。龙头企业领建专业园区。以链式思维做强“龙头”、做优“链条”、做大“集群”,培育了杰瑞集团过百亿、中宠股份过40亿、东方威思顿过30亿等3家龙头企业,以及恒辉节能、顿汉布什、威巴克、融发核电等一批10亿元上下的骨干企业。
同时莱山区坚持“抓大不放小”,营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生态,山东科技大市场(烟台)落户菜山,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达到33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8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企业达到1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80%。
产业发展还要向“新”而行。2025年烟台将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率先突破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高潜力型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烟台发展低空经济有很大发展优势。”烟台市人大代表、烟台北航科技园总负责人顾陈瑜说,产业基础方面,烟台制造业基础良好,在汽车、船舶制造等领域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这些产业与低空飞行器制造在关键部位的制造技术上具有通用性,能够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技术和生产经验的支持,有利于通用航空飞行器及相关零部件的制造。此外还拥有万华化学、泰和新材、南山集团等龙头企业,能够投入航空材料的研发生产,为低空经济、通用航空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降低了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保障了产业的供应链稳定。
2024年11月12日,“烟台造”TP1000大型无人运输机亮相中国航展。(资料图)
2024年8月,自动驾驶巴士在山东首条滨海智能网联示范路上进行测试。(资料图)
“不过,也存在平台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链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等不足。”顾陈瑜建议,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可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安全标准,规范低空飞行活动,确保低空经济的安全有序发展。依托烟台已有的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基础,建设完善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核心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和供应效率,打造国内最大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大加工基地。
汇聚教育科技人才合力
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报告中提出,烟台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高水平科创高地。
烟台市人大代表,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虎说,“科教兴市的龙头在高等教育。近年来,烟台市在促进校地融合方面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陶虎说,但仍存在整体黏合性不够等问题,需持续深化校地融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地融合模式,实现“全域式”校地合作发展。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高校可以广泛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动能,助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城市整体发展。陶虎建议,要积极搭建校地合作发展服务中心。匹配项目资源,建立校地合作项目库。围绕烟台市重点工作,列出项目清单,由驻烟高校围绕项目清单,建立校地合作专家库,分项目配备合适的领衔专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跨专业、跨院系的专家团队和课题攻关小组。依托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提高烟台产业发展水平。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载体,探索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新模式。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以烟台市产业急需的重点学科和专业为依托,推动高校、行业企业组建科教产合作联盟,聚焦烟台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科教产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针对性地为本地企业技术攻关、升级改造等提供“定向定制”解决方案。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烟台市人大代表,滨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飞同样提出了着力“高校带动”,发挥优势强产业的建议。
以康养产业为例,黄飞建议,政府强化“规划引领”,谋篇布局促发展。聚焦“人才驱动”,汇聚智力添活力。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引育并举,汇聚人才,构建起一支高层次、专业化的康复人才梯队。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发挥高校人才、科研、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打造示范引领的“烟台方案”。紧密结合高校的专业特长和优势领域,建设康复医疗示范中心、康养护理示范中心、体卫融合运动康复中心、青少年体质监测与干预中心等重点项目,提升烟台市康养产业的整体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推动烟台成为全国康养领域的标杆城市,打造烟台市康养示范亮丽名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