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而另外“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众说纷纭,但他在立言、立功、立德上的造诣,毋庸置疑。
从一个普通庸碌的官员,到“千古第一完人”,他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修炼自己。
01 修炼言行
真正的智者,往往懂得: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
倘若说话任口,做事任心,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端。
年轻时的曾国藩,恃才傲物,总是话比脑子快,多次栽在一张嘴上。
他常常口无遮拦,嘲讽同窗好友不如自己,一有机会就弹劾同僚,树敌无数。
甚至直接在朝堂上大放厥词,指责咸丰帝:“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咸丰帝听后怒不可遏,要从严治罪于他,幸得军机大臣祁寯(jùn)藻惜才爱才,方幸免于难。
经此一难,曾国藩幡然醒悟,从而立下“做事不任心,说话不任口”的誓言。
他告诫自己,务必谨言慎行,还在日记中写下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反躬自省。
正因如此,曾国藩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功高盖主却得以善终,也是历史上少有的。
言宜慢,行宜稳,守住口,管住手,方能无往不利,一路乘风破浪。
02 修炼圈子
曾国藩说:“名师益友重重挟持,能进不能退也。”
身处优秀的圈子,结交上进的朋友,是人生进阶的捷径。
与凤凰同飞,必为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曾国藩自读书进学以来,便致力于结交有志有识的良师益友。
如在京城时,和座师穆彰阿密切往来,为升迁打下基础。
不计报酬地帮助老乡梅霖生处理身后事,得到同乡认可,经营广阔人脉。
拜在理学大师唐鉴门下,修身立德,走出困境,从而认识倭任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待到曾国藩青云直上,又极力提拔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曾国荃等人,身边人才云集,自己也受益良多。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提升自己的价值,融入精进的圈子,与高人为伍,和良友并肩,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03 修炼心态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生在世,多的是波澜起伏,坎坷不平。
若是随波逐流,情绪消极,难免身心疲惫,难成大事。
唯有修炼心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才能日渐成熟,拨得云开见月明。
曾国藩天资平平,自幼苦读,连科举第一关的秀才试,都考了七次。
若是旁人,大多已经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曾国藩却屡败屡战,毫不懈怠。
这才有了科举及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开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后来,曾国藩兴办团练,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然而他在官场处处受限,不得施展,便以父丧为由,上奏回乡守孝,想用这个策略以退为进。
谁料咸丰帝果断批准,免去他的军权,让他狼狈归乡,境遇顿时天差地别。
曾国藩郁结于心,但没过多久,他便调整心态,在家勤学苦练,反躬自省,等待机会。
待到重回官场时,曾国藩变得低调谦逊、温和有礼,已将心态修炼到了极致。
这才有了官居一品,成为清朝文官封爵第一人。
正所谓:物随心转,境由心生。
心态不好,一切都是徒然;心态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04 修炼能力
柳宗元说:“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这世上,无论出身高低,唯一不变的底层原则,就是能者居之。
有人功成名就,有人碌碌无为,其中的天壤之别,就在于能力。
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修炼能力,保持终身学习,才有出类拔萃的底气。
曾国藩立志做圣人后,给自己订下“十二条”日课中,第一条便是主敬。
他每做一事,无不殚精竭虑,以求完满,下足了笨功夫。
读书是如此,每日读书读史,从不间断,即使是行军打仗,也不教一分一秒闲过。
练字是如此,饭后写半小时,从不拖延,数十年如一日,作品无数,书法自成一派。
治兵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知人善任,将必亲选,兵必自招,时刻保持部队的作战力。
物各有主,能者得之,欲成大事,必有本事。
能力,从来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自己持续磨练、持续积累。
有过硬的本领,有过人的实力,才能站上更高的舞台。
05 修炼格局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认知和素养。
一个没有格局的人,目光短浅,很难披荆斩棘,勇攀高峰。
格局远大,眼里有高山,胸中有沟壑,才能洞察先机,成就大业。
清朝末年,太平军四处作乱,曾经一个月接连攻下三十座城。
而咸丰帝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最高指挥,却缺少把握大局的能力。
总是派遣军队跟着太平军后面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耍得团团转。
曾国藩则一力主张,南方四省协防,打造统一战线,舍弃不必要的据点。
他统筹全局,先后放弃苏杭,集中兵力攻打太平军的命脉安庆,终于扭转大局,救朝廷于危难。
真正成熟的人,格局更大,视野更宽,所以成就更高。
而格局小的人,往往一叶障目,看不清大局,摸不准大势。
正所谓:苍鹰俯瞰大地,智者修炼格局。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