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永
1月10日,金华南—南昌西高铁快运专列首发;1月6日,金华东—广州国际港铁路快捷物流示范班列首发……2025年开年,两个“首发”,不仅让金华成为长三角首个常态化开行高铁快运班列的城市,也进一步打通了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的铁路快捷物流通道。
畅通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在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中,金华不断织密综合交通网,夯实多式联运基础,激发物流集聚效应,赋能通道建设,为金华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西向散货更快速
1月10日6时27分,装载着2万件金华产高附加值货物的DJ5879次动车组列车从金华南站缓缓驶出,一站直达,于8时14分抵达南昌西,运行时长1小时47分钟。
不同于普通货运班列,高铁快运专列能够满足高速、高效、高质的运输需求,在中长距离运输中,能够显著缩减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此次开行的高铁快运专列,采用确认列车模式,每日定点开行,金华至南昌物流运输时间将由6个小时缩短至2小时内,运行时效相比公路运输提升60%以上。
金华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也是传统制造业大市,辖区生产制造的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品驰誉全球,金华“两头乌”猪肉、佛手、葡萄、杨梅等农特产品更是名声在外。
“本次专列装载货物包括金华‘两头乌’猪肉、佛手等特色生鲜食品,以及金华生产的高端纺织品、智能门锁等产品。”中铁快运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马国焕说,有了高铁快运专列后,更多金华、浙江生产制造的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快速发往南昌,预计将实现年运输量1000万件以上。
对南昌而言,金华则成为其东向出海的桥头堡。未来,南昌及江西的商品通过高铁快运专列到达金华国际陆港后,将通过甬金铁路、金丽温铁路迅速运达宁波舟山港和温州港,实现便捷出海。
“金华南—南昌西高铁快运专列的开行,实现了金华高铁专列运输的重大突破。”金华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金华将以此为契机,全力做好运行保障工作,努力率先达成“增线成网”,打造更多安全、高效、先行的高铁快运专列,为金华国际陆港枢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南下出海更通畅
1月6日,一列满载27个集装箱日用百货、文化用品等金华制造商品的X8503次铁路快捷物流示范班列(金华东—广州国际港)从铁路义乌西站缓缓驶出,途经铁路金华东站完成集货、编组后,开往广州国际港站。
这是长三角至珠三角之间的首趟铁路快捷物流示范班列。与传统班列相比,快捷物流示范货运班列具有客车化运行、高旅行速度、高服务品质、集装箱化运输、铁路自营、全程物流服务等特点。该班列开通后,从金华东到广州国际港全程铁路货物运输只要17个小时,较普通列车运行时间缩减18个小时以上。作为国铁集团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间组织开行的6条快捷物流示范班列线路之一,常态化运行的金华东—广州国际港快捷物流示范班列从金华东站始发,每周开行6趟,大大便利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班列开通后,不光大企业,普通小商家、小客户也可以通过中国铁路95306网,像买火车票一样在线订仓、发货,很方便。”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铁路物流中心营销经理许东明说,这些新举措,将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推动“公转铁”、多式联运运输模式的发展,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在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运营方、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看来,该快捷物流示范班列是浙江中欧班列向国内方向的有力延伸,让浙粤两地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结得更加紧密,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枢纽地位更凸显
地处浙江之心,金华着力发挥“中欧班列+海铁联运”的双优势,通过提速建设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加快打造宁波舟山港金义“第六港区”,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
目前,通过不断增点拓线,浙江中欧班列增至25条线路,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到达境外站点100个以上;金东、义乌、永康海铁联运三线齐发,不断拓宽东向出海通道;开通金华兰溪、婺城港区至嘉兴乍浦港的集装箱运输航线,助力内河航运复兴。
对外畅通渠道,对内优化服务。金华迭代升级“第六港区”,全面落地船务、关务、港务、信息和管理一体化发展,完成金义箱源互认互通,金甬铁路循环车底投入使用,出口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金华创新落地‘先查验后装运’集拼仓监管模式,实现‘一柜多票’组合申报、‘数智监管’全程可溯,通关效率提升26%,人工成本降低10%。”金华现代物流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叶知骁介绍,这项举措有力提升了海铁联运的运输效能。
此外,金华纵深推进制度创新,深化物权化改革,扩面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等,聚力打通关键要素流动梗阻,激发降本增效内生力,提升国际陆港高质量发展能级。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2600列以上、同比增长10%;海铁联运运输集装箱超38万标箱,同比增长约20%,居华东地区第1位;快递业务量完成超155亿件以上,总量稳居全国第1位;全市多式联运营收增速达20%以上,排名全省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