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到处都有近代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包括出生于现时划入到广州市荔湾区的詹天佑,那里有他的故居。笔者早前曾经去瞻仰过。
詹天佑(1861至1919)祖籍江西上饶,祖父为了方便后代参加乡试迁居到当年的广州府南海县,詹天佑出生在现时荔湾区恩宁路一座西关大屋,即今天的詹天佑故居纪念馆。该馆隐于闹市,20年前(2005)正式开放。纪念馆南侧是依照历史旧貌恢复的詹天佑家居厅堂,北侧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纪念馆,和广州市第一中学附属詹天佑小学相连。正前方有一个少年詹天佑的雕塑,更复刻了京张(北京-张家口)铁路人字型的微缩景观。
1872年,詹天佑年仅11岁,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官派远赴美国留学的成员。1878年詹天佑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1881年以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业毕业。同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学生,詹天佑回国。
当年清政府封建古旧的势力相当顽固,留美归来的青年被视为异端,筑建铁路更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因此,詹天佑回国之后并无用武之地,只在福州船政局学习了三年,期间考取了轮船驾驶执照并当上学堂教习。1884年(23岁)他虽被张之洞赏识调回广州,只在黄埔长洲岛广东博学馆(后改为广东水陆师学堂)担任英文老师,也是学非所用,直到1888年。四年间他利用闲暇修缮了詹氏六代家谱,从先祖的事迹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归纳为12个字:忠诚国家,艰苦创业,乐于助人。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詹天佑在美国9年所学终于没有白费。当时是19世纪末,列强争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洋务运动以来,逐步有萍乡煤矿、大冶铁矿和汉阳钢铁,总称“汉冶萍”。1888年,清朝终于醒悟,批准建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詹天佑衔命建造。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纷纷掠夺中国铁路的建造权和运营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詹天佑克服困难,开拓创新,成为中国铁路自强的先驱。纪念馆内有詹天佑的一句名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开始,詹天佑专注铁路工作31年,直到他逝世(终年58岁)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他发挥所学,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竭力组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连接山海关内外的津卢、继而萍醴、潮汕、沪嘉、沪宁、津浦、洛潼等铁路建设;主持修建新易、张绥、川汉、粤汉等铁路;督办连接汉粤川铁路的湘鄂段。以上的一切,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铁路工程基础,开拓了中国早期铁路网络,健全了全国铁路规章制度,尽最大能力在铁路事业维护了中国的主权,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铁路业界的敬重。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骨架,如果没有詹天佑作为铁路先驱的工作成绩从而奠定了中国铁路网络的根基,其后的辛亥革命、北伐革命和长达14年抗日的持久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根本无从谈起。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内保留了唯一的一张京张铁路标准图,由詹天佑的留美同学和同事梁普照的后人捐赠,十分珍贵。詹天佑在铁路建造的历史贡献包括创新性的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铁路(转轨),是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为了解决开凿隧道施工难度大、耗费多、时间长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方案,其原理现时修建铁路时仍然用得上。京张铁路只用了四年的时间,从设计到竣工,整个修筑过程总共花了693万两白银,远少于最初预估的数额。这一成就,当年震动中外。用现在的语言来描述,在工程设计、建造过程、策划统筹、监工验收、财务控制以及品质管理等方面,都已经具有现代化的、前瞻性的理解和实践。京张铁路的重要性是: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此外,詹天佑还引进了改良为以他命名的"天佑钩"设计,是火车的车卡之间的连接系统,其原理现时仍然用得上。
詹天佑故居纪念馆自从开放以来,不少全世界各地从事铁路事业的工程师都来到这里瞻仰。据统计,2023年的参观人数就超过12万人次,差不多每天都有外国访客到来。直到今天,詹天佑发明的气压沉箱法,受地质条件制约,运用难度依然很大,但詹天佑当年就已经能够掌握,非常了不起。他受到全球的铁路专家们近乎崇拜的超然地位,是名副其实,不是夸张渲染。现时在高铁以至磁浮列车研发制造方面,铁路从业员都以詹天佑为楷模。
当年因为修建京张铁路有功,詹天佑获赏白银2000两,但他全部用作打造178面奖牌,颁发给工程参与者作为纪念。詹天佑两个儿子曾经一起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但詹天佑主动将名额让给更有需要的年轻人,自筹学费供两个儿子出国留学。
笔者当天专程来到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抚今追昔,缅怀伟人。在内地,詹天佑是一个家传户晓的名字。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小学生都曾经在教科书上读过一篇名为詹天佑的课文,里面讲述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细节,都知道他有很多卓绝的成绩:在我国首次使用气压沉箱法修筑桥墩,率先将珍氏自动挂钩引入中国而且锐意改良一直沿用至今。他加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成为首个中国籍会员。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是我国民族铁路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詹天佑来自现时的广州西关,但他不是“西关大少”纨绔子弟的形象。他藏身在如今人来人往的永庆坊之中,寄寓在万家灯火平民百姓的心中。笔者认为,香港特区的中小学课本可以参考内地的教科书,尝试撷取相关课文引进为范文或参考读物。笔者(和朋友们)乐意建议近现代中国为了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有过杰出贡献的100位人物,向香港特区的年轻一代介绍。年轻人学习历史,关键是要从这些人杰的故事之中吸取养分,取得灵感,志存高远,立己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