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1月8日,印度南部安得拉邦蒂鲁伯蒂的印度教寺庙外发生了一起惨痛的踩踏事件。几千名信徒排队等待领取免费参拜代币,在庙外的混乱中,推挤导致至少6人死亡,数人受伤。每一次这种宗教活动中无辜生命的丧失,都让人痛心疾首,但这场事故并非孤例,而是印度宗教活动管理长期缺失的缩影。印度每年都会发生此类事件,而每一次背后的原因都令人触目惊心——人群失控、管理疏忽、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对宗教活动中人命安全的漠视。这些事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悲剧,而是印度社会和政府的集体失职,暴露了宗教活动和政府管理之间致命的鸿沟。
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为根深蒂固的国家之一,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与宗教息息相关。庙会、祭祀、朝圣活动几乎是年复一年的常态,而这些活动背后往往伴随着数以万计的信徒蜂拥而至,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印度的宗教节庆,表面上是表达信仰和对神明的敬畏,实则在现代社会却成了无法控制的人群灾难的温床。这不仅仅是因为信徒数量过多,更因为印度的管理体系长期无法跟上这种规模庞大且充满不可预测因素的活动。
这起踩踏事故的发生,再次暴露了印度在面对信仰与安全的矛盾时的极度无能。每年,印度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信徒参与各种宗教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充满了对生命的轻视和对管理的忽视。此类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常态,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无所作为,还是宗教团体对信徒生命安全的漠视,所有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这场血腥的悲剧。
这不是印度第一次发生宗教踩踏事故。在2016年,喀拉拉邦的烟花爆炸事件导致了112人死亡;在2024年7月,北方邦的一场宗教集会涌入超过许可人数三倍的信徒,造成121人死亡。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多年来印度政府和宗教组织对人群管理失职的结果。政府没有在宗教活动的安全保障上进行有效的投入,而是将所有责任推给了信徒和活动组织者。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极大不负责任。
印度社会对宗教活动的重视,几乎到了无视一切的程度。在印度,信仰是几乎无法挑战的存在,而这一点恰恰成为了政府在宗教活动管理上失职的借口。印度政府往往把宗教活动的管理责任归结为“宗教自由”,但这种对宗教的宽容态度,却严重忽视了宗教活动所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每一次事故发生后,印度政府的反应总是推诿和无力,缺乏对系统性问题的深刻反思。对于那些因宗教活动而丧命的无辜民众,政府从未做出过有效的举措去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而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媒体上为这次踩踏事故表达的“痛心”之情,更是显得虚伪和空洞。在每次灾难之后,莫迪总会用一段哀悼言辞来博取同情,但这些话语的背后却缺乏实质性的行动。事实上,印度的宗教活动管理问题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的,而这种管理不善的问题已经深深扎根在印度的体制和文化之中。每一次事发之后,舆论汹涌而起,公众愤怒,但这一切都如石沉大海。印度的宗教活动和祭祀,依然以毫无底线的形式继续进行,而人命安全问题依旧得不到有效解决。
尽管印度每年因宗教活动发生的安全事故屡屡成为舆论焦点,但其对外宣扬的却始终是“宗教自由”和“信仰权利”的理念。试问,如果一个国家在自家的宗教活动中,无法确保信徒的安全,那它又如何要求世界其他国家在同样的前提下尊重其“宗教自由”呢?印度将宗教当作政治工具的做法,实际上剥夺了信徒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信仰本应是人类追求精神寄托的途径,但在印度,却成为了政治与管理无能的替罪羊。信徒为祭祀、朝圣、庙会所带来的“生死”游戏已经愈演愈烈,而这些却从未得到有效遏制。
印度社会的深层次问题,暴露的不仅仅是对生命的漠视,还体现在对安全体系建设的完全忽视。长期以来,印度的公共安全体系总是处于一种“盲目”状态。政府对公共安全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老旧,紧急应变机制的缺乏也让类似事故屡屡发生。甚至在这次踩踏事件发生后,印度各地的舆论和批评依然没有推动政府去彻底反思和改革。印度的政治体系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宗教和传统,忽视现代社会对公民基本安全保障的要求。这种缺乏远见和责任心的治理方式,导致了无数宗教灾难的发生。
对于印度政府来说,是时候反思如何在尊重宗教的前提下,保障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安全。宗教活动不能成为放任不管的借口,信徒的生命不能在祭祀的狂热中被忽视。宗教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当被严格管理,而不是成为权力和信仰斗争的牺牲品。
印度宗教踩踏事件的发生,最终警示的是整个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不能忽视公民生命安全的基本保障。信仰无罪,但盲目的宗教狂热却成了社会管理的隐患。印度的宗教踩踏悲剧不是偶然,而是其长久以来忽视生命、轻视管理的结果。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在提醒我们:宗教与管理的矛盾终将爆发,只有确保信徒的安全,才能确保信仰的纯洁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