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宫廷政变宛如一朵朵惊涛骇浪,一次次改写着王朝的命运轨迹。这些发生在宫墙之内的权力角逐,不仅决定了皇位的归属,更牵连着无数人的生死荣辱,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兴衰走向。让我们穿越时空,揭开十大宫廷政变之一——辛酉政变的神秘面纱,探寻那些被尘封的历史真相。



清朝自鸦片战争以后就面临着极大地外部压力,咸丰年间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内忧外患不断。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兵锋直至北京,咸丰帝急忙带着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等一行人仓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将北京的烂摊子留给恭亲王奕䜣处理。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 年)刚逃到热河不久的咸丰帝就身患重病,此时他唯一的儿子载淳才6岁,他只得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期望他们能稳住朝局,辅佐幼主。同时为了制衡辅政大臣,咸丰帝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 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慈安和懿贵妃慈禧,并规定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懿贵妃慈禧颇具政治野心,她早年协助咸丰帝批阅奏章,对朝政之事早已耳濡目染,不甘于在咸丰帝死后仅做一个盖章的傀儡。而当初与咸丰帝争皇位的恭亲王奕訢又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心中早已愤懑不平,二人就是天然的盟友。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爱新觉罗·载淳继位,拟定年号“祺祥”,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慈禧太后为了扳倒顾命八大臣,迅速与慈安太后串通一气,又暗中派心腹与恭亲王奕訢联络,双方一拍即合,一场针对顾命八大臣的政变阴谋悄然酝酿。

彼时热河行宫都是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慈禧太后深知不可轻举妄动,便佯装示弱,对八大臣言听计从,暗中却利用咸丰帝灵柩回京之机巧妙布局。慈禧太后先是以皇帝年幼、旅途劳顿为由,提出两宫太后与幼帝先行回京,八大臣护送梓宫后行。这一建议看似合情合理,所以八大臣并未察觉异常,欣然同意。

两宫太后与幼帝提前四天抵达北京后迅速与奕訢会合。而奕訢早已联络好手握重兵的胜保、僧格林沁等将领,此时的八大臣已如案板上的鱼肉,静待宰割。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三十日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联名上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政变时机已然成熟,于是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发布早在热河就已经拟好的上谕,以不能尽心和议、阻挠咸丰帝回銮、反对太后垂帘等罪名将顾命八大臣退出军机处,最终肃顺被斩首,载垣、端华赐令自尽,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均被革职。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清廷举行垂帘听政大典,恭亲王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参与政变的文祥、桂良等人也纷纷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成为新朝核心权贵。拟定的年号“祺祥”还没使用就被废除,以次年为同治元年。自此以后两宫太后正式开始 “垂帘听政”,掌控着大清的最高权力,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太后得以独掌大权,直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去世。



辛酉政变彻底改变了晚清的政治格局,慈禧太后开始了她长达47年的统治生涯。在她的统治下,清政府对外政策由咸丰帝时的摇摆不定转变为坚定的主和,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虽然她也重用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让汉族官僚势力崛起,满族官僚地位相对下降,使得清朝短暂中兴。然而她的专权与短视也让清朝在风雨飘摇中愈发沉沦,不仅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更让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说她是千古罪人也不为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