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独自在大集上吃豆腐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老人的老伴早已离去,孩子身在他乡,很少回来,平日里,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因为牙齿已经掉光,只能吃软和的东西。这不,趁着赶大集的机会,花2元钱买了一块“好咬”的豆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并说:“只要能饱就行……”
视频一经发布,立即触发万千网友情感共鸣。有网友评论:“当人老了,形单影只,咀嚼和消化能力下降,似乎连吃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阻碍’。”也有网友留言:“让老年人吃饱饭、吃好饭,不是他个人的事,而是大家伙的事情。”“这个视频内容不管是真实还是演绎,但上了岁数的孤寡或独居老人吃饭难是真的。”
民以食为天。吃上一口“热乎饭”听起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农村独居、留守、高龄和失能等困难老年人而言,却是每一天都不得不面对的“麻烦事”。
(一)
儿孙绕膝、有人相伴、乐享天年,是很多人对晚年生活的质朴期盼。可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无论城市或是农村,像前面提到的这位老爷爷绝非个例。
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以及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乃至失能的老人,一日三餐常常是敷衍了事。比如,早上做一顿饭,就能吃一天,吃剩饭成了他们的习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已不仅是“家事”,更是全社会挂念的“国之大事”。
居家养老“零距离” 贴心服务送上门
为守护老人“舌尖上”的“幸福食光”,让他们吃上“热乎饭”,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推进。
比如,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中提出,坚持政府统筹、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比如,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强调:引导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发展老年助餐,推动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老年助餐服务。
守护老人“舌尖上”的“幸福食光”
如何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就餐需求,让老人吃得到、吃得好、吃得安心?渭南把发展老年助餐工作列入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制定方案,有序推进,围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优先在老年人口特别是特殊困难老年人口相对集中、助餐服务需求大、交通便利的大型小区和社区设置老年助餐点,以点餐、套餐和自助餐等方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助餐需求。同时,还明确了老年助餐补贴标准和税收减免政策,支持有资质、有意愿的餐饮企业运营老年食堂或增设老年助餐点,鼓励餐饮企业进行适老化改造并设置老年人助餐专窗和就餐专区,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
截至目前,渭南老年助餐点已经达到210余家,受到老年人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二)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不仅仅是守护老人“舌尖上”的“幸福食光”,更多的意义是让老人的幸福感、安全感有了具象化体现,不让“吃饭难”成为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绊脚石”。
让老年人“好好吃饭”是件民生大事
让养老变享老。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采购食材、洗菜做饭等日常生活能力逐渐退化,而老年助餐服务化解了他们的“生活负担”,解决了部分老年人“凑凑合合又一顿”的问题。比如,渭南高新区龙背街道前进村村委会把村上闲置的学校改造成幸福院,2024年7月幸福院公益餐厅正式营业,推出“爱老助老优惠套餐”: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餐3元,70岁以下的老年人每人每餐5元,不仅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还能让他们“愿意去”。
体现社会温度。一间食堂里充满着人间烟火,一饭一菜里蕴含着社会温暖。从社会层面来说,老年助餐不仅体现了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以社会“孝德之光”照亮老年人的幸福“夕阳红”,而且还为老年人创造了社交环境,与同龄人一起用餐、聊天,减少孤独感。比如,在澄城县寺前镇吴家坡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凭个人意愿免费入住村幸福院,一切花销由村集体收入承担。平时,老伙计们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走走路、下下棋,让老年人享受到了大家庭的乐趣和温暖。
渭南市“十万孝子爱心助餐”福暖老人心
减轻子女负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子女因为工作无法长期陪伴在老人身边,老人的一日三餐更无法顾及。而老年助餐服务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就像一个“生活好帮手”,不仅保障了老人的“幸福食光”,还提供了“安心好去处”,消除了子女的后顾之忧。比如,渭南通过探索实践,推动社会多方参与社区(村)食堂建设,引导爱心企业、社会公益组织捐款捐物……在渭南的老年助餐版图上,社区助老食堂、助餐点星罗棋布,老年助餐服务触手可及,提升了老年人就餐便利度、满意度,让在外工作的子女更安心。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老年助餐服务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把这件好事办好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小小助餐点 托起养老服务的“幸福餐盘”
用心用情办“食”事。让老年人“吃得饱”容易,但要“吃得好”就要下功夫。在保证食品安全、营养均衡、美味可口、价格实惠等“硬核”标准的前提下,还需要不断完善服务这个“软件”。除了满足“大众口味”之外,根据部分老年人个体需要,推出“个人定制”服务。比如,组织上门送餐或推广流动餐车,为腿脚不便的居家老人配餐送餐;推出“小份菜”“拼盘菜”“无糖餐”等模式,让选择更多样;针对农村地区,积极探索“邻里互助”就餐模式,满足农村老人助餐服务刚性需求,让体验更舒心。
多元构建好“食”光。仅在局部区域设置助餐点显然不够,鼓励发展老年助餐志愿者队伍以及互助组织,让助餐服务网络越织越密,让更多老年人受益;培育优质的助餐服务“金招牌”,建立反馈和建议渠道,鼓励老年人和家属不断“挑刺”,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在供餐基础上,不拘于单纯的“食”,多元聚力,拓展老年助餐体系在社交、康养、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功能和服务,让老人既暖胃又暖心。
智慧赋能须“走心”。在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智慧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助餐单位和企业为老年人提供“一卡通吃”“凭脸吃饭”的“智慧服务”。比如,杭州打造的“全城通”助餐平台,老年人可以从手机上查找食堂分布点位图和助餐系统,在该市范围内,老年人只要到贴有标识的老年食堂就餐,就可以刷社保卡或刷脸支付餐费,并且享受优惠。这种统一的数字化老年助餐平台的搭建,连接着当地餐饮机构和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相关信息,使老年人在全市范围内享受到更便捷的智慧就餐服务。这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助餐“小饭碗”托起“大民生”。让我们群策群力,添柴加火,切实解决好老人吃饭这个“民生课题”,让更多城乡老人在每一顿热热乎乎的饭菜中绽放出灿烂笑容。
(渭南日报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