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后,邓华离开沈阳军区,转业到地方工作,谁来接替他的工作?
经过,上级的考虑,决定调选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调他去东北,有何深意?
东北地理位置特殊
东北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重工业在全国大部分,与苏、朝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朝鲜战争虽然在1953年签订停战协定,国际形势并不乐观,美帝对朝鲜、我国都虎视眈眈,甚至于日本、韩国展开军事演习。更重要的是,中苏关系已经破裂,对方正准备把援助专家撤回去。
针对周边紧张局势,加强战备,做好打仗的准备,组织上要挑选一位会打仗,又会做政治工作的战将坐镇。
那时候,新中国不缺乏战将,谁来坐镇更合适?
上级把目光锁定在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身上,论资历,战绩与邓华等人不分伯仲。
二野最能打的战将之一
陈锡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将,被称为“小钢炮”、“赵子龙”等。
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经是一名政工干部,担任过教导员、团政委、师政委,后来才转为师长。
抗日时期,他率领385旅打得很坚决,称为刘邓麾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解放战争时,陈赓、陈锡联、陈再道都担任纵队司令员,也都非常能打,被并称为“三陈”。
1949年,渡江战役后,他率领3兵团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等地。因大西南缺乏干部,被委任为重庆市长。1950年,调任炮兵司令部任职。1958年,他与刘亚楼、叶飞等人到厦门前线,准备炮击金门。炮兵在这场炮战中发挥出色。
陈锡联能打硬仗,毛主席是非常熟悉的,在1976年,主席病重时,让他主持军委工作,说他从小参加革命,当过兵团司令员,会打仗,又在国务院工作过,是合适的。
抵达东北后,陈锡联没有闲着,在副司令员曾思玉的陪同下,视察东北主要战略要点。为了备战,在辽东半岛沿海岛屿构筑坑道、野战工事,要做好打大仗,打核战的准备。
对于陈锡联到东北的工作,军委提出表扬。
进入六十年代,美军、国军派侦察机在辽东半岛侦查,军区派高射炮不断,在荒山野岭守株待兔400多天,最终击落敌机。罗总长对沈阳军区的战绩进行表扬。
陈锡联在沈阳军区工作长达14年,粉碎敌人多次企图,还参加珍宝岛战斗取得胜利。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离开沈阳,到北京军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