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唏嘘!1968年10月28日夜,赵九章吞下几十粒安眠药,躺在床上静静离去!没有说出一句话,没有留下一个字!
1907年的深秋,在河南开封的一个中医世家中,赵九章呱呱坠地。他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家中藏书丰富,多为医术典籍和文学作品。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年幼的赵九章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在父亲的期望下,他开始在私塾读书,预备将来从事文学创作。
然而历史的洪流改变了这个少年的人生轨迹。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科学与民主的思潮席卷全国。年仅12岁的赵九章被这股思潮深深打动。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科学救国的理念让少年赵九章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毅然决定改变原本的规划,开始投身理科学习。
凭借着惊人的天赋和刻苦的精神,赵九章在学业上表现出色。192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清华园的求学生涯,为赵九章打开了科学的新天地。他专注于物理学研究,尤其对大气运动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3年,他成功从清华大学毕业。
怀着对科学的热爱,赵九章远赴德国继续深造。他选择了当时还较为新兴的气象学作为研究方向,在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德国求学期间,赵九章遇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这些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1938年,他成功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早期掌握现代气象学的科学家之一。
学成归国后,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他开设了理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等多门课程,并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工作。
在教学中,赵九章一改传统气象学以描述为主的教学方式。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动力气象学》讲义,将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概念引入气象学研究。
1947年,国民政府下令气象研究所迁往台湾。面对这个重要抉择,赵九章毅然决定留在大陆。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在这个岗位上,赵九章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和组织才能。他提出了"物理化、工程化、新技术化"的发展方针,推动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发展。
1956年,国家决定发展"两弹一星"事业。赵九章临危受命,担任了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重要职务。
此时的中国,航天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这一困境,赵九章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步步开展研究工作。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消息让赵九章深受鼓舞,他积极向中央建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在随后的岁月里,赵九章投入了大量精力制定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他带领团队研究卫星轨道设计、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赵九章经常亲自参与技术攻关。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常常工作到深夜。
在研制过程中,赵九章特别重视自主创新。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技术方案,为中国航天事业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不仅如此,赵九章还积极推动空间科学研究。他组织开展了高空大气物理、空间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航天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赵九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重大项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为了新中国大气科学、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的重要基地。
赵九章的贡献不仅限于科研领域。他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提升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赵九章在科研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他有一个独特的用人理念:不看资历,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就大胆启用。
在他的团队中,有不少人并非名校毕业,甚至有人只有高中学历。但赵九章善于发现人才,给予年轻人充分的发展机会。
他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术讨论中,赵九章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不同意见。
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迅速成长。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曾庆存等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1968年10月28日的夜晚,61岁的赵九章独自一人躺在床上。他服下了几十粒安眠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奋斗一生的科学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他的离去,是那个特殊年代留给中国科技界最沉重的伤痛之一。
十年后,党中央为赵九章平反昭雪。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