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后海这里新建了一所幼儿园,我家孩子也能拥有在家门口上学的体验了。”家住青岛市胶州湾东岸的居民刘女士得知消息,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学校最新建设进展。

“前海听涛观山景,后海钓鱼挖蛤蜊。”在老青岛人习惯里,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将面向黄海的前海岸称作“前海”,而胶州湾东岸则命名为“后海”,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启动区项目就位于此。项目团队在这里建了一所幼儿园,不仅将为周边适龄儿童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也将成为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新平台。


但在距离海岸线不足50米的位置建学校,摆在项目团队面前首当其冲的难题,便是基坑承台施工时,在潮汐影响下海水会不断涌入,打断施工节奏。“一遇到涨潮,基坑内就得停止施工,还要加派人手、设备抽水。”项目周例会上,现场技术主办赵鹏眉头紧锁。他知道,如果不能解决海水涌入的问题,整个工程的进度将会严重滞后,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我们不能让潮汐成为我们工程的绊脚石。”项目负责人朱军成坚定地说,“我们需要一个既能应对潮汐,又能保持施工进度的方案。”他环视四周,寻求团队的建议。“我们可以尝试调整施工时间表,避开涨潮时段。同时,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快速排水系统,以便在海水涌入时迅速排出。”质量总监安超的想法让众人眼前一亮,原来,安超设想使用大功率水泵和自动控制系统,一旦检测到海水涌入,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将水迅速排出基坑。这样项目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中断的时间,同时也能降低额外的人力和设备成本。

说干就干。为了减轻潮汐对施工的影响,赵鹏开始每天钻研潮汐规律。“明天6点37分至14点1分退潮,请抓紧时间进行基础开挖;明天14点1分至19点45分涨潮,请做好管道排水。”赵鹏俨然成了潮汐“闹钟”。根据潮汐规律,项目团队选择在退潮期间进行关键工序的施工,如基础开挖、模板安装、钢筋绑扎等,减少潮水对施工的干扰;为防止涨潮期间坑内积水过多影响施工,项目部还在开挖区域周边及坑底专设降水井和排水管道,将涌入坑内的海水及时排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基坑开挖时,为了保障现场施工安全,项目团队每一次都如履薄冰,精准把控地质状况的勘探、挖掘深度与坡度。就在项目团队还在为基坑排水问题忙得焦头烂额时,突如其来的土质变化令人心头一紧。“嗯?挖斗触碰到的土怎么这么松软,不像上一铲那么坚实。”在基坑开挖至大约三米深时,挖掘机操作员明显感觉到地质的变化。挖出来一看,是深灰色、淡腥的淤泥,这种淤泥地基承载力差、稳定性差,易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停止施工,所有人员撤离现场。”赵鹏当即安排停止作业,寻求解决办法。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安全,淤泥必须全部挖出,换上承载力更强的材料。”赵鹏心中有了主意。经过设计、勘察单位现场研究,项目团队最终决定使用“将流动性淤泥向下开挖后使用级配碎石换填”的施工工艺。有了新的碎石基础,基坑结构变得更加稳定,项目建设得以不断迈向新的日程。

现如今,幼儿园的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外墙装饰和内部装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孩子们以后在这里上学,每天都能欣赏到青岛最美的夕阳。”望着远处的胶州湾大桥,赵鹏对未来充满期待。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通讯员 赵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