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相信大家对算命先生这个职业并不陌生。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影视剧还有电影里,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大的概率会遇到街头摆摊的算命先生。
有些人说算命是封建迷信,是旧社会留下的产物。
但是算命先生能够在不认识我们的前提下,准确说出我们的近况,甚至家里有几口人等信息,总能令一些人信服不已。
那么算命先生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真相很简单。
信息的获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乡土中国》。
这本书讲道,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和土地有着很深厚的联系。
譬如生于斯,长于斯;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等思想。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使得大部分中国人很可能祖祖辈辈地生活在同一个村庄里。
这就导致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深切,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也更加便利。
我们可能经常调侃,村里的大妈爱讲八卦,只要她们听说了什么,不久之后全村人都会知道这件事情。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同村的人都对彼此知根知底,这样就给了算命先生很大的便利。
只要算命先生记性好,他基本上可以掌握很多人的生活情况。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城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住在农村的人口比例也随之下降。
很多投机取巧的算命先生也因此退出了众人的视线。
注重细节,随机应变
在现代社会,那些算命先生想要混一口饭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他们没有真正的知识傍身,就只能靠自己去仔细观察顾客,并且做到随机应变。
针对不同的群体,他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比方说,面对老年人,他们可能更加侧重对方的身体健康问题,以及子女的生活状况。
面对中年人,他们大部分情况下会谈论事业,财运等。
如果对方是年轻人,那么算命先生则会更多注重顾客的学业和婚恋情况。
算命先生在和顾客交谈时,也会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态和动作。
比如说,眉头紧锁可能意味着顾客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烦心事,算命先生就会接一句“诸事不顺”,顾客很可能就会被说中。
除了这些,衣着打扮也是算命先生关注的一个重点。
如果是衣着靓丽,打扮精致的阔太太,算命先生则会说更多好听的话。
如果对方衣着简朴,算命先生可能会鼓励他积极生活,努力工作。
通过观察顾客的言行举止,外貌和穿着,再加上一些引导性的话语,算命先生就对他们的生活情况掌握的八九不离十了。
有些算命先生,还会故意说一些文学典故,彰显自己有学问,这样更容易招揽顾客,好做生意。
显然以上我们说的这一类算命先生,本质上就是江湖骗子。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算命先生都是骗子,也有一部分人真正掌握了算命的本领。
古老的中华文化
对于算命,很多人觉得这是旧社会的产物,是封建迷信。
事实上,正是一些江湖骗子将算命这一相关系列的文化带偏了,让大众对算命有了不好的印象和负面的评价。
真正的算命学问,其实有着一个更加正式的名称——易学。
易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易学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它囊括了五行、天干地支等学问,可以推测出人事物以及国家的命运。
不管是诸葛亮的夜观天象,草船借箭,奇门遁甲,还是《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知命改命的真实经历,我们都可以看出易学的精华所在。
也许远古时代的龟甲算命,祭祀占卜等活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被整理成册,至今还在代代相传,代代学习的《易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易经》是唯一流传下来的易学经典,由周朝人所作。
这部书深得孔夫子的赞赏,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他对《易经》的评价:“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并且,乾隆帝曾对《易经》作出积极评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
在古代,易学大师就会为国家效力,推测出国运。
放在今天,世界局势变幻莫测,有时候也需要易学家的帮助。
除了国家大事,在人生大事上,易学也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扫清迷茫。
在现代社会,竞争和内卷让很多人都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不明白生活的意义,认为自己是盲目竞争。
在此情境下,心理学和易学都为大众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易学可以推测命运,让我们在预知命运之后,对人生更加清晰,与此同时,还可以像袁了凡一样,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到知命改命。
易学并不是让大家去躺平摆烂,接受现实,而是让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更多的信心去仰望星空,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算命的封建标签没有被摘除,却还是没有真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甚至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网络算命,这其实也算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解压途径,心理寄托。
任何学问都有它的独特魅力,易学能够流传至今,也证明了它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结语
算命这门学问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的神秘和强大让很多人敬畏,但也增加了被骗子利用的概率。
很多骗子打着算命的旗号,却做着骗人的勾当。这导致易学逐渐被埋没,逐渐被人们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
如果想要真正拯救这门古老的学问,需要我们正确科学的认识它,了解它,并将它合理传承下去。
- 参考材料:
- 《易传》刚柔思想的形成与易学诠释典范的转移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2019-03-29]
-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