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越王楼
大唐荣耀背后的惊世传奇
“九州名胜无双阁,天下诗文第一楼”,越王楼与黄鹤楼、蓬莱阁、滕王阁被称为唐代四大名楼,其因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楼高十丈(即百尺),居四大名楼之首。越王楼始建于何时?为何人所建?它何以有“天下诗文第一楼”的美誉?今日讲述越王楼背后的故事。
显庆年间越王作
(富乐山)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杜甫《越王楼歌》开篇的第一句,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越王楼由越王李贞于显庆年间任绵州刺史时所建,距今已1300余年。
越王李贞
公元656年,唐高宗李治深忧西南边陲之安危,为巩固大唐边境,决定选派一位忠诚可靠、才干卓越、爱国爱民的干将镇守边关。选来选去,只有自己的亲兄弟、已被封“三王”(汉王、元王、越王)的李贞最为放心。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身为太宗第八子的李贞只身前往绵州,就任绵州刺史。
李贞到任绵州刺史后,向唐高宗李治上奏,强调自己奉命镇守西南边关,为壮大唐之山河,扬天威,布帝德,让绵州百姓沾天子隆恩,需建王府,修高楼,扩建州城和军队。高宗准奏,由国库拨银,李贞督建。
李贞想到自己曾被赐封三顶王冠,建造越王楼时,他设定了一个高标准:吾建之楼应高十丈。这时,他的六叔(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弟)滕王李元樱,已在洪州(今南昌)建造起九丈高的滕王阁。若越王楼高十丈,自然就比滕王阁高出一丈。
李贞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结合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历时三年,耗银五十万两,建成越王楼。这座楼阁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叠影斑斓,巍峨挺拔。其规制、风格以及琉璃瓦等建筑材料的采用,在当时的西南地区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大唐的盛世气象,彰显了一代帝子的豪华与威武。最初仅作为府邸之用,后经过逐步扩建,楼阁与府邸相互连通,形成一片壮观的建筑群。
唐代越王楼复原
越王楼建成之后,李贞命人清理余下材料,并移到城西南涪江边,用剩余款项在此修建了一座望江楼。
登上百余级阶梯,进入红色高墙之内,便是越王府。这里是李贞处理政务的地方,实际也是当时的绵州州衙。穿过越王府,便是一座大花园,两边建有花台,中间卵石甬道,直通越王楼下。
楼高百尺,楼顶压着红色屋脊,脊上饰有龙虎及神兽雕塑,脊下为绿色彩釉屋瓦。楼阁四周的栏杆、立柱、板壁均为红色,描绘着华丽的图案,尽显皇家气派。举目望去,蜃楼微现,掩隐岸庭,烟柳隐约,虚幻止若。
据诗文记载,唐代越王楼,攀至顶层,可北望剑门,七十二峰隐约可见;向西可望岷山雪山;东南则可将绵州美景尽收眼底。滔滔涪江流经楼下,水面宽约六丈,往来船只如梭,常有大群沙鸥、白鹭翻飞,为当时绵州胜景。
为复李唐终得祸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 李显继位为唐中宗,他命李贞为太子太傅。这时,朝廷大权旁落,皇太后武则天开始操控朝政。
次年,武则天废唐中宗,立中宗之弟豫王李旦为皇帝,李贞转任豫州刺史。唐高宗驾崩五年后,武后利用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她大肆为武氏家族加官晋爵,屠杀李氏皇族,大有取代李唐之势。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夏,大唐王国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忍无可忍,四处游说诸王,试图做最后的挣扎,拯救李家天下。这天,武则天下诏所有皇室成员限期“入洛阳、会明堂、行大典”,李姓宗亲都很担心,怀疑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于是,有人假造庐陵王李显的书信,串通李唐子孙起兵伐武,李贞率先响应。他联络韩王、鲁王、范阳王等,决心讨伐武则天。
然而,在李贞挥师起兵后,十分讽刺的一幕出现了——之前答应和他共同起兵的所有李家王族,无一人起兵响应。真正起兵的,只有李贞及其长子琅琊王李冲。待武则天派出十万平叛大军潮水般涌来镇压时,李贞的将士一路溃败。不到一个月,这次事件便以失败告终,史称“越王之乱”。
李贞大惧之下,闭门自守,饮恨喝下毒药而死。最终,李贞、李冲父子被斩首,首级悬挂在东都皇宫门前阙楼下示众。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因为连坐被杀,要么被流放岭南,没多久都死了,无一幸免。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正式登基,成为显赫一世的一代女皇。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诸大臣请奏:李冲父子死于社稷,请复爵土。唐中宗恢复了李贞的李姓和族籍。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给越王李贞平了反,下诏追复爵土,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谥号为敬。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䘵山发动“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安䘵山大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被迫出逃西蜀,在两万御林军的护卫下,率王公大臣入蜀。一路上千辛万苦,吃不好,睡不好,伤感欲绝。此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玄宗幸蜀一行,沿途艰险、劳顿、惊吓,连行宫里看见的月亮,都是伤心的颜色,夜雨中听到的铃声,宛若断肠之音,令人心碎。
唐宫廷画师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令唐玄宗没想到的是,在远离长安的西南边陲绵州,竟然有一座可与长安宫殿媲美的越王宫,一切均按王制打造,舒适安全。唐玄宗感慨万千,真可谓“有缘千里来相会”,不由心情大好,收住了逃难的脚步,将越王楼作为临时行宫,入住休整歇息。
历史正是这样,冥冥之中,可以有许多巧合。唐玄宗为越王平反,竟在绵州得到回报——富丽舒适的越王楼,让唐玄宗受到惊吓的心灵,得到了许多抚慰。
绵州山水美景,吸引了玄宗一行。一连数日,唐玄宗沉醉于越王楼,歌舞升平,乐不思蜀。他兴致极高,除了越王楼,足迹遍布东山富乐坛、南郊望江楼,以及开元寺、治平院、水阁院、东津督邮亭。于是,绵州有了许多关于帝王轶事的流传和留于后世的遗存古迹。
君王旧迹今人赏
越王楼自完工之后,天下文人雅士纷纷前来绵州一睹越王楼的风采,挥毫留下众多传世之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寓居古绵州时与好友薛华再次分别时曾写下“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的诗句。李贞死后,越王楼逐渐衰败,但其名气仍在。据学者李德书考证,李白所写《上楼诗》(又名《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就是在少年时期游历越王楼所作,只因其时武则天当政,诗中丝毫不提越王楼其名。究竟李白诗中的危楼是不是指越王楼,史实没有记载,但可以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找到一些线索。唐代中期任绵州刺史的樊宗师,曾写过《越王楼诗并序》,诗文序言中有“危楼倚天门,如撞星辰宫”的文字,李商隐所作《霜月》有“百尺楼高水接天”的描述,陆游《登越王楼》亦有“上尽江边百尺楼”的诗句,由此可以印证李德书先生的推断。
王勃之后九十多年,唐代大诗人杜甫躲避“安史之乱”流寓居绵州治平书院(今李杜祠),写下《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杜甫的诗中写明了越王楼的建造时间、建造者和楼的位置,诗文中的“碧瓦朱薨”,描写出楼顶是青绿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屋脊,衬托出州城的雄壮奇美,这也为后人重建越王楼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唐宣宗大中年间,时任绵州刺史的于兴宗还组织过一次越王楼的诗歌征集活动,他将自己所作的《夏杪登越王楼临涪江望雪山寄朝中知友》(巴西西北楼,堪望亦堪愁。山乱江洄远,川清树欲秋。晴明中雪岭,烟霭下渔舟。写寄朝天客,知余恨独游。)和越王楼的画作寄给他在朝中的好友,收到和诗近20首,多数都收录在《全唐诗》中。加上先前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留下的诗篇,让越王楼成为天下诗人的朝圣地。唐代之后,陆游、杨慎、王士祯、李调元等历代诗人也在越王楼留下了诗词题咏。据统计,历代诗人题咏岳王楼的诗词多达150余首,其中《全唐诗》中以“越王楼”作为诗歌标题就出现过21次,远超其他名楼,足见越王楼在历史上是备受文人墨客青睐,是名副其实的“天下诗文第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