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马三立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姜昆作为主持人介绍道:“有请我们的马三立同志上台”,话音一落,姜昆伸出手要和马三立握手,谁知,马三立一甩胳膊,让姜昆在现场尴尬不已。
越来越多的相声演员不再使用固定的“字辈”命名,但辈分的划分依然是相声历史的重要部分。
第五代的“寿”字辈起源于张寿臣,许多弟子沿用了“寿”字作为艺名。
张寿臣的影响深远,其中包括李寿增、尹寿山等知名相声演员。
虽然多数人都以“寿”字为艺名,但也有些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马德禄的长子马桂元,和马三立等人的艺名均没有延续“寿”字的惯例。
接下来的第六代艺人属于“宝”字辈,这一传承来自于张寿臣的弟子,尤其是常宝堃。
常宝堃的师弟、著名单口相声演员刘宝瑞,同样以“宝”字命名,尽管他本人的艺名更常见为“刘立棠”。
赵佩茹作为“宝”字辈的门长,培养了不少相声新秀,虽然有些弟子选择了不同的字,如“笑”字辈的尹笑声和阎笑儒。
第七代“文”字辈的传承与常宝堃的另一位弟子苏文茂相关。
苏文茂曾因行踪遍布南北,担心母亲认不出自己,而坚持未改艺名。
由此,此时,许多相声演员如李伯祥和高英培等人,都采用了与“文”字相关的名字。
第八代的“明”字辈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许多相声演员开始不再使用传统的辈分字命名,更多的是以本名登台演出。
而进入到第九代和第十代后,德云社等相声团队的弟子们,以“云鹤九霄”作为一种新的辈分标志。
此外,马志明和姜昆的辈分关系引发了不少讨论。
马志明是目前相声演员中辈分最高的演员之一,属于“宝”字辈,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同辈。
而姜昆,作为侯宝林的弟子马季的徒弟,属于“明”字辈。
按照传统的辈分划分,姜昆应该称呼马志明为“师爷”,但姜昆一直称呼他为“马老师”。
一些人认为,姜昆的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对前辈的不尊重,尤其是在1985年春晚时,姜昆将马三立称为“马三立同志”,让不少人感到不满。
"同志"一词被普遍用于对同辈或长辈的尊称,尤其是在正式场合,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所以,姜昆当时的称呼并非缺乏礼貌,而是与当时的社会习惯和正式场合的要求相关。
此外,马季在相声界属于新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并不推崇传统的师承礼节,甚至在教学中也较为宽松。
姜昆和马季保持的是一种更为平等的师生关系,马季并未特别强调师徒之间的严格身份界限。
相声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徒制。
然而,正如马季和姜昆所推崇的那样,师徒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仅仅依靠形式上的尊称,重要的是如何确保相声艺术的精髓能够得到真正的传承。
如今,相声界有几位是公认的泰斗级别人物。
马三立的相声涵盖了贯口、文哏等多个领域,他的表演风格既接地气,又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
马三立不仅注重相声艺术的技巧,还非常强调对相声传统的继承。
他的相声作品如《开粥厂》、《西江月》、《卖挂票》等,成为了经典之作。
尹笑声、张笑非、金笑天等人,都是他的重要弟子。
尽管在动荡时期曾遭受迫害,马三立仍然保持了对相声艺术的热爱,直到晚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
侯宝林是另一位举世闻名的相声大师。
作为京派相声的代表人物,侯宝林对相声的改革,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他的相声作品,如《戏曲与方言》、《关公战秦琼》等,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技巧。
侯宝林的弟子们,诸如贾振良、马季、李文山等,继承了他的艺术理念,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成绩。
1984年,侯宝林带领一批相声艺术家赴美演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的相声海外演出。
马季在相声舞台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尤其是在1980年代,他首次将相声搬上了春晚舞台。
他的代表作品《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李伯祥的嗓音与表演方式在相声界独树一帜。
他的相声作品如《报菜名》、《醋点灯》、《大戏魔》等,都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李伯祥与杜国芝的合作堪称黄金搭档。
李伯祥一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不仅自己创作和表演了大量经典相声,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相声人才。
马志明,作为马三立的长子,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艺术风格,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马志明的相声作品如《大保镖》、《五味俱全》等作品中他的台风稳重,不急不躁。
侯耀文作为相声大家侯宝林的儿子,1960年,年仅十二岁的他便开始登台表演。
他不仅继承了父亲侯宝林的传统相声风格,还将京剧、地方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相声中。
他的经典作品《糖醋活鱼》《口吐莲花》等,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李金斗自十三岁起便开始学习相声。
他曾在科学领域求学,后转投相声艺术。
李金斗不仅在相声舞台上大放异彩,还以主持人身份活跃于电视圈。
他曾多次在全国相声大赛中获奖。#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参考文献:[1]吴文科.侯宝林与马三立相声艺术比较[J].文艺研究,1998(3):91-9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