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民党军系统是比较繁杂的,其内部除了中央军外还有很多支地方军,诸如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川军、桂军、滇军等等。

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军中,有一支部队的情况比较特殊,它就是傅作义的绥军系统。

所谓的绥军脱胎于晋绥军,其原始基干就是第35军;傅作义早在1930年代初就执掌这支部队,并长期经营绥远。

不过到全面抗战初期,傅作义所部依然还在晋绥军的体系内,第35军就曾南调山西境内作战。



到1938年底,傅作义就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后,率领第35军北上绥远,再度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此后傅作义系统就脱离了阎锡山的节制,成为了绥西的地方实力派,其军力规模也从原先的第35军扩散开来,并能指挥部分中央军和杂系军。

但当时的傅作义所部依旧不过数万兵力,还难以称得上是独立的军系。

不过到解放战争开始后,傅作义所部将势力范围拓展到了察哈尔和北平、河北,地盘大了、征兵范围以及所拥有的资源多了,傅系武装的规模也就得以不断扩充。

包括傅作义本人后来还当上了所谓的华北“剿总”总司令,指挥的部队涵盖到了整个华北的国民党军,傅作义本部的力量进一步充实,从平西到察哈尔再到绥远,也都成了傅作义的地盘。

傅作义的力量不断扩充以及军职快速高升的原因离不开其本部的战斗力,而在傅系军队中又以第35军战力为最强,是其基本部队。

所谓的第35军是中原大战晋绥军失败后被改编而成的四个军之一,傅作义当时就执掌该军。

后来绥军系统内的多支部队以及核心主官,大都是从第35军中生根而来。



到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给这个第35军强化了汽车配属,使得该军具备了摩托化行军能力,给华北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这个军(主力)直到覆没时,所装备的武器却大都不是美械。

第35军当时的全军兵力不过20000余人,而傅作义高居所谓的战区总司令位置,怎么连自己的嫡系基干都配不齐美械呢?

首先就第35军当时的所辖部队及兵力,咱们做个简单介绍。

到1948年时,第35军辖第101师、第262师和第267师,其中第101师是绝对主力,全军的总兵力为20000余人;其中每个步兵师的兵力大约是7000多人,另外还有部分军直属部队。

第35军本部有将近100辆汽车,另外还将辎重汽车第1团的几百辆车加强过来,所以该军可动用400到500辆卡车来机动运兵。

这些卡车当然属于美械,但在武器装备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第35军主力在新保安覆灭后,只缴获到了3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山野炮均非美式;战防炮只有3门,而且也未必是美械。

其余60炮118门、冲锋枪390支、卡宾枪5支,数量当然不算多,也未必都是美械。

另外美式火箭筒,更是只有2具。

而据该军头号主力师——第101师师长冯梓所说,第35军只有一部分美械,其余都还是日械,甚至是苏械。

为何堂堂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连自己嫡系部队2万多人的美械都争取不到呢?

因为最关键的一点——美械的分配权不在傅作义手里,甚至在很长时间内,华北中央军的实际指挥官也不在傅的手里,而是听命于陈继承。

在这种背景下,傅作义虽然名义上掌管华北国民党军全军,但并不能在自己的权限内争取到太多美械武器;而只能以正常的身份,向南京方面请求军备补充,第35军编制内的那点美械就是这么来的。



到东北的辽沈战役结束后,老蒋不得不在华北方面依仗傅作义,因此放开了美援限制,甚至允许傅作义直接跟美国人接触,华北方面就此得到了几个军的美械(注:以时间节点看,未必全数运抵)。

但是在这些美械运抵并且分配前,第35军主力就已经被围在新保安了,所以显然分配不到该军。

反倒是第35军覆灭后,美械装备到了重建的部队中。

据新编成311师的师长孙英年称,该部除了师属炮兵、战车、汽车等营还是空架子外,其余武器都是超编制配备。一个步兵连就有三零机枪12挺,汤姆逊冲锋枪40多支,半自动步枪10多支,还有带瞄准镜的步枪三四支,手枪十多支。

另外为了寻求华北中央军的支持,傅作义也下放了部分师的番号给这些军,并用美械重新装备。

但是这些新部队是临时编成的,其战斗力当然不强,而随着“北平方式”的进行,华北国民党军最终被全部改编,这些美式武器也就为我军所用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